二是精神放松
開始由于邊學邊想,動作上顧此失彼,精神上容易緊張,表現為肢體的僵硬和笨拙現象,這時無論怎樣刻意放松總是有牽強做作的痕跡,非常不自然,也不符合太極拳“松”的要求。
只有在老師的指導下和長期的鍛煉中逐漸掌握了放松兩肩兩胯技巧后,仔細揣摩,潛心領悟,才能功到自然成。
柔
初學者在肌肉、筋、韌帶、關節沒有松開之前,胳膊、腿的一舉一動都帶有僵硬勁。這種僵硬不去,即使苦練也無益。
柔的目的就是化硬摧僵。只有通過放松的訓練,在意識的引導下,動作逐漸順隨協調,屈伸、開合、旋轉自如后,逐漸產生一種輕靈圓活和富有彈性的韌帶力量。
柔是在骨骼、韌帶和肌肉聯合放長中鍛煉出來的,時間久了自然會進入“剛柔相濟”階段。
慢
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學好每個動作,是每個習拳者的必經之路,決不可不求甚解。慢練的目的是便于解剖分析、領會動作要領,熟悉動作運行路線,掌握手、眼、身、法、步的具體要求。
慢練也是加深理解、鞏固、實踐和自我矯正的過程。如果貪快就會手足錯亂、運行呆滯、忽略細節問題,一旦形成習慣不但會丑態百出,日后改起拳來也會非常困難。
陳式太極拳動作有快有慢,快慢有機結合。我們在練拳時,如果節奏處理不好,會使整體動作顯得呆板乏味、平淡無奇。
靜
這里所說的“靜”,不單純是指在動作之前,要在思想上排除雜念或選一個清靜意識容易集中的地方,而是在習拳過程中經常出現靜動交叉現象。
這種所謂的靜不是不動的靜,而是一種外形上的靜態,在這瞬間的“靜”中,能起到穩定情緒,平緩內氣,達到精神與意念的有效調節,在這瞬間的“靜”中也包括了下一個式子的萌動。
例如在第一金剛搗碓動作中雙手上提,腰慢慢螺旋下沉,百會穴上頂;當雙手揚指挫腕向前棚時,百會穴、會陰穴下沉,小腹、命門向外撐鼓,氣沉丹田,定式時呼氣放松。
身體在這瞬間“靜”中已是“其行若止,其意不止,漸漸充其內勁,必使勁由骨縫中充至肌膚以及指頭,待內勁十分充足,則下勢之機致自動”。
動
就是時機的掌握,時機也可以理解為習拳者發揮某些技術的手段。在拳架演練中,主要是根據動作的要求,充分掌握時機的體現,手、眼、身、法、步與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如二路拳閃輾騰挪的要求“閃輾”是避實就虛之法,身體隨著方向、角度、力點突然轉換,迅速發勁;“騰挪”則是意動形未動的動之式,“若上動,而下自隨之;下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
這些要領是每一個習拳者應該掌握的基本要領。
快
快是對運動者在時間上的基本要求。陳式太極拳講究快慢相兼,具體講究是要求每個習拳者的一招一式都必須得機得勢,干凈利落制敵,不能拖泥帶水。
“拳打不知”往往令對手措手不及,防不勝防,乃掌握了“快”之真諦。
如金剛搗碓三中蹬腿及掩手肱錘的后沖拳,皆要求形成整體的快。快還要求全身必須具有靈活性和協調性,只有身體各部位得到充分的發揮,才有利于“快”動作的提高。
拳架是由一連串的動作組合而成,每個動作的快與慢是需要認真實踐和體會的。
剛
當力量迅速集中到某一點的瞬間稱為“剛”,也是發勁的“剛”,這種發勁是一種爆發力,它速度快,位移小,沖擊力量大。
如金剛搗碓震腳具有助拳勢、增功力、固根基、攻下盤的作用和功效。太極拳的剛是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剛柔相濟。
“柔起點,剛落點”是陳式太極拳剛柔相濟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