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于正踢腿
踢腿是腿功柔韌性訓練為重要的一步,它可以鞏固壓腿、劈腿、吊腿的效果,也為實戰腿法訓練打下基礎。
踢腿時常出現的問題有:(1)重心不穩,甚至摔倒;(2)支撐腿腳跟抬起或支撐腿膝部彎曲;(3)彎腰凸背。
解決上述問題,踢腿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起腿要輕
腿將要踢起時,要迅速地將身體重心移到另一腿上,使將要踢起的腿部肌肉放松,這樣才會起腿輕,踢腿快如風。為防止摔倒,也可背*墻或肋木練習。
2.踢時要快
腿由下至上,應快速向面部擺動,這里有一個加速的過程。踢時髖部要后坐,腿上擺有寸勁。
剛剛練習踢腿時,必須始終保持動作的規范性,寧可踢得剛過胸,也不把支撐腿的腿跟抬起或膝部彎曲,或是彎腰凸背用頭去迎碰腳尖,這些均說明腿的柔韌性訓練不到位,韌帶還沒有拉開。只要堅持壓踢結合,常練不輟,定會達到腳碰前額的。
3.落腿應穩
初練者,往往踢起腿剛落地,就踢另一腿,從而出現出腿笨重、身體歪斜的現象。這是因為踢出的腿剛落地時,身體的重心還在原支撐腿上,腿下落時轉移重心,勢必出現上述現象。
正確的做法是等腿落實后,身體重心轉換已畢再踢出另一腿。其實這樣練習也有利于實戰中連環腿法的應用。
如何定而求中
第一,定其身而求陽中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42式太極拳對修煉者的身形和身法有著極其嚴格且具體的要求,對人體十八個重要部位就有非常明確的規定:落足、舒踝、扣膝、坐胯、圓襠、斂臀、活腰、空腹、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塌腕、展指、叩齒、收頦、豎項和提頂;而且,無論是盤拳走架,還是打手搏擊,在動作和形體發生了變化時,上述十八個部位符合要求的那種意念所產生的感覺或滋味,還都必須要保持相對的定而不變。
這種 “形變意不變”,就稱之為定;以此定求得了身體的平衡和穩定。這樣就做到了“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尾閭中正神貫頂”。這就是以定其身而求得身中之中——陽中。
第二,定其心而得陰中
《大學》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有止而定,有定后而靜而安而慮而得。
得什么?得“喜怒哀樂之未發”,得神意氣之中和的那個形而上的陰中。42式太極拳修煉者在盤拳走架時,身未動必先恭正端然而立,以定其身;同時,凝神調息、靜心平氣,以定其心。
此刻,心中一念不生、一波未起、空空蕩蕩、心如止水,恍然“心靜可以通神明”。此時,有如“無心插柳柳成行”;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經全然寓于心腹之內。
雖不去盡心看什么,卻內察外觀什么都看到了。這時,外示安靜身未動,但內氣卻騰然而升,內里已躍躍欲動;神意氣形之內外合一,一合俱合,合而未發。以此定心而得42式太極拳所求之陰中。
修煉42式太極拳者,盤拳走架時,從起式至合太極,動則“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穿”,“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總須完整一氣”。
靜則處處得機得勢,時時無過無不及。如是定其身而求其陽中,定其心而得其陰中;以定求其中(靜中寓動),得中固其定(動中求靜),中定相求而42式太極拳道所求之中得矣。
然而,宇宙萬物,包括人,原本屬動。《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行而不息、動而不止,既屬天性,也是人性。不息即不定也。
結語: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太極拳42式拳法靈活多變,跟著套路思想練下去,會發現,太極拳猶如人生一樣變化起伏,太極拳的道理猶如日常的為人處事之法相同,學習太極拳不僅能健身,重要的對我們的思想變化也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