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胯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對胯部的要求是胯根要開,就是胯關節要松開。腰部的左右旋轉和腿部的虛實轉換,是靠胯關節的松活來完成的。
如果兩個胯關節不松活,死頂住骨盆、腰也難以起到棄軸的作用。“松胯”這一要求,一般是不太好掌握的。因為胯部支撐著上半身的重量。
胯部放松,膝關節的負擔就要加重。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的正確要求是保持軀干部的中正安舒,下蹲時,膝蓋不能超過前腳尖,胯部和臀部象是后邊有凳子坐著一樣。
髓關節的放松,又必須與肩關節的放松上下結合。如果胯不松而肩硬向下垂,肋部和腹部肌肉受壓,影響肋部腹部肌肉的松馳下沉及隔肌的下降,氣機升降功能就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就難以達到“腹內松靜氣騰然”的要求。
3、膝
膝是由關節和關節韌帶等周圍組織所組成,活動性能好,伸縮力強,是脛胖骨與股骨的結合部,它在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運動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是在曲膝松胯的基礎上保持立身中正。
在整套架式練習時,膝關節要始終保持一定的彎曲。拳架身法的高低,步法的大小,都與膝關節有直接的關系。
從身法上講,身法低,步定大,膝關節承受負擔就重。在套路練習中、腿部支撐力的大小,全身的重量都是由膝關節的調節來完成的。
4、足
足是周身之根基,兩足姿勢的正確與否,對保證步法的靈活穩健有重要的作用。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對兩足的要求是兩足踏實地,足趾、足掌、足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要虛。足趾不能翅,足掌不能左撇右歪,前搓后晃。在開步及邁步時,要定準方向和位置,要做到“落地生根”,不能亂動。
這樣才有步履清晰、沉著、穩健的感覺。在運行中,向前邁步或向左右開步時,都要曲膝松胯,足尖上翹里合,足跟厘側著地向外鏟地滑出,開到適當的位置,再移重心落實。
向后退時,足尖先落地,再移重心逐漸踏實。在向左右旋轉方向時,一足支撐重心,另一足足尖上翹外擺或里扣,以足跟外側著地,方向位置移好,再移重心踏實。
足尖外擺和里扣時,要使腿部還具有螺旋纏絲勁。足在技擊上可分為鉤、套、蹬、踢、踩等方法。鉤、套、踢一般是用足尖的方法;蹬、踩是用足跟及足掌的方法。
總之,練習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時要求虛領頂勁,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氣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檔勁開圓,虛實分明,上下相隨,剛柔相濟,快慢相間。
外形走弧線,內勁走螺旋,以身領手,以腰為軸,纏繞圓轉,逐漸產生一種似柔非柔,似剛非剛,極為沉重而又極為靈活善變的內勁,如棉花裹鐵,外柔內剛。
整套拳沒有平面,沒有直線,沒有斷續處,沒有凸凹處,沒有抽扯之形,沒有提拔之意,渾然一圓,方為合格。以旋腕轉肩,旋腰轉跨,旋踩轉膝,以及胸腰折疊,形成一套從頭到足,連綿不斷的空間曲線運動。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對周身各個部位之間要求要有一個整體觀,防止“單擺浮擱”之病,要求在總體上把握端正和諧、對稱統一的美的造型。
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要求達到身端步穩,動作連貫圓活,節節貫串,上下相隨,周身協調,一動全動,一氣呵成,動如流水靜若山,慢如行云疾似電的境界,才鑲使自己在運動中得到健身、健腦、養性延命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