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人們養生意識的提高,很多人已經把太極拳作為自己每天必做的一個運動項目,畢竟太極拳的好處是眾人皆知的,并且太極拳和中醫學的觀點也是相互聯系的,它對人體的調節作用是科學合理的。
對于太極拳的愛好者來說,每天的練習就像是一日三餐一樣必不可少,這是練習太極拳應該具備的精神。
太極拳運動是由中國古老的導引吐納術結合技擊之術演化而來的,是中國傳統武術、醫學、文化的結晶。尤其經過武當山張三豐祖師的系統地整理以后,流傳至今,已經成為了一種廣泛被世界人民所接受的傳統養生保健方法。
近代太極拳名宿吳圖南師爺曾說:“生命在于運動”,“我的運動就是練習太極拳,”又說 “我們研究養生長壽學,就是利用自身作試驗,利用鍛煉太極拳的方法,向‘天年’靠攏。”。
可見,歷來太極拳被稱為可以延年益壽的養生運動是不無道理和依據的。
太極拳的創造者和發展者們,其中有許多道士和養生家,他們都深通醫理和易經,在修練太極拳的過程中將其融合了進來。
而且太極和中醫的基礎理論又都是與易經的基本思想密切關聯,因此二者有許多相通之處。以后我們把二者在陰陽五行、氣血臟象等方面的認識和對疾病的防治等逐一加以探討。
一、陰陽五行
老子云“萬物負陰而抱陽”。古人認為陰陽的變化是宇宙的基本規律。中醫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
在太極拳的練習中就是講究陰陽協調和平衡,這也是太極拳運動所遵循的規律。
太極拳家講:“陰陽分,天地判,始成太極。”所謂陰陽分是指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判是指清濁二氣分、陰陽相交化生萬物。
由此可見中醫與太極拳理論對于揭示宇宙的基本規律上看法是一致的。
在中醫理論中,講陰陽對立、陰陽消長、陰陽互根、陰陽轉換,并且用這些規律來的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用其指導臨床診斷與治療。
而太極拳理論是以太極圖為中心而推演的,圖中黑白分別為陰陽的各自屬性,S線代表陰陽的消長變化和運動中的平衡關系,其中黑中之白眼、白中之黑眼,代表著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并隱喻著陰陽中具有無限可分性。
在中醫治療學中有寒熱、虛實、表里等陰陽屬性不同的病癥,有溫、清、補、瀉和解表、治里等相應治法。
在太極拳運動中則有動靜、開合、剛柔、虛實等陰陽屬性之不同,并有動靜變化、開合鼓蕩、虛實分明、剛柔相濟等陰陽屬性不同的人體內外運動變化。
在中醫學中,五行學說是用來取類比象進行推演、歸類人體的臟腑之間的生理功能病理影響的相互關系,以及用來指導臨床診斷、擬定治則的。
其具體方法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關系進行推演的。而在太極拳法中,講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門,進、退、顧、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區分和掌握生克變化規律的。
由此可知中醫學與太極拳在陰陽五行理論上是相通的。在養生治病的目的上也是一致的。
二者都強調要不斷地調整陰陽關系、和五行生克乘侮關系(只是一是用藥物,一是用動作導引而已),從而達到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