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頂與丟
32式太極拳是一個不尚力的拳種,《32式太極拳論》中“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又指出“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這些經典的論句,都很準確地闡明了32式太極拳不尚力,不能產生“頂”“抗”之力、要舍己從人,不能頂抗。頂抗是人自然的反應,鍛煉正確了,鍛煉久了就能克服掉。
32式太極拳不是對抗項目,是引化,是牽動四兩撥千斤,自己保持平衡,引化對方失去平衡,在對方失去平衡的基礎上,不是前引就是后加,加速其不平衡。
人先天不會丟頂,人的僵力是后來形成的,幼童不會用力,很放松,就不會產生頂。身體放松了,上下相隨了,外表敏感了,增加了靈敏度,才會所謂“聽勁”,拳譜說“上下相隨人難進”,自身是一個整體了,貫穿了就有了功夫。
“沾連粘隨不丟頂”指的是與對方同步,能聽(掤住)對方的勁,進而把對方引透,在這種情況下,才能發揮自身優勢,控制住對方。
那么,什么是丟呢?丟指的是“丟勁”和“失掤”。掤是建立在放松基礎上的,運動中只有周身關節、肌肉自然放松,由內形于外的掤才能自然暢通,鼓蕩于皮。
若松得不徹底,勢必導致掤勁不足,這就是32式太極拳論中所說的“一分柔一分剛”的道理。但柔不能全然無力,無力則為丟勁,丟掉中氣就是“失掤”。
只有在放松的前提下,中氣才能由內形于外,才能做到柔中寓剛。掤勁來源于內氣,日積月累,愈練愈足,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靈活多變的浩然之氣,由此可見,丟之嚴峻,丟之危害極大,丟之使人震驚。
6、中與重
“中”是指練32式太極拳時的身法要立身中正。“重”是32式太極拳動作的重心轉移應穩重、厚重、持重,避免雙重。
人體在靜止狀態站立做到“無前,無后,無左,無右(無極狀態)”時,就達到了“不偏不倚”,假如前方有了“重”的感覺,這就說明身體前“傾”了,反之則是后“仰”了,假如左側有了“重”旳感覺,那就是左“偏”了,反之則是右“倚”了。而這種“不偏不倚”做到了,就達到了“無過不及”的標準,將“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標準做到了,就自然達到了“立身中正”。將這種“立身中正”做到“放松,自然”,就達到了“中正安舒”的32式太極拳極致標準。
《32式太極拳論》說:“立如平準。”陳鑫也說:“拳者,權也。”平準就是我們常說的秤,權就是秤砣。陳式32式太極拳等于同時用了兩套秤。手等于普通秤上的砣,它的作用是撥轉對方加在我方某個肢體方面的力量,能夠引進而落空。膝則等于天平點上的砝碼,對方來力在我左肢,我方以左膝上提以引化來力,同時我右膝下沉以加強身體的穩度。這種動作同于杠桿原理。
勁上領就是支點,對方來力就是重點,我方的手和膝就是力點。不過它和我們日常用秤稱物的目的不同。稱物時要求力點和重點平衡。在拳法上,則是對方力大則減少力點使它落空,對方力小,則加強力點使之反轉回去,但都必須配合自轉的順逆纏法,適當地滾動摩擦,才能發揮借勁與截勁的作用。
32式太極拳的重應穩重、厚重、持重而勿雙重。
穩重是指32式太極拳的動作穩而不迫,重似山巒;穩重能固本壯根,必無輕佻、輕浮之病。
厚重是指32式太極拳的動作重而不滯,輕而不浮。厚重則能從容沉靜,必無輕躁、輕薄之慮。“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
持重是指32式太極拳的動作靈活輕快,無輕率妄動之舉。能持重,則能動而有定。能持重,則能做到“形如搏兔之鵠,神似捕鼠之貓。靜如山巒,動如江河”。
雙重是指身體一側手足上下同實。造成雙重,必然導致手法引化遲慢,步法轉換失靈,招法難以施展。欲做到不犯雙重,不丟不頂,全在周身上下相隨的螺旋運動,變化的方向、時間恰到好處,無過不及。手實足虛,也就是彼剛我柔,避免雙重。但我手的實是對方加在我方的勁,我以自轉引化,仍然是虛中的實,而以柔對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