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
太極拳運動是修練的陰陽二氣合一,即為相濟。拳論講:“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太極拳的運作要始終遵循這一規律,在整個套路的運作中都要有相互呼應和相分相合,使周身的運作在身法與外三合的制約下,達到處處結合與節節貫串之境界。
外三合為“手與足合,肘下膝合,肩與胯合”,這種多處相合的運作體勢,都須在習練拳架中去體驗和完成,有了整體的內外結合之體勢,就可使內在的有機體發生變化,從而形成意、氣、力的合成。這樣就可有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行為,整體在內三合的動作下漸可達到周身一家之境界。
整
李亦畬先師在五字訣中講:“一身之勁練成一家”。這說明修練太極拳,不能只求練勁,要把全身練成一個整體。所謂整體,即拳論“周身一家,腳手相隨”,使勁整與身整合成為一個整體。
練到一家之體態,就必須依照這十項要點去修練,即按照松、靜、平、慢、勻、意、氣、圓、合、整的程序和運作方式進行修練,從而使身體能在“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中運作,使丹田前送,氣向下沉,提神斂氣,漸能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方可使周身達到虛實分清,開合有致,精神貫注,氣勢騰挪,練氣歸神,方能一氣鼓鑄,周身一家。太極拳只有練到身整、勁整、周身一家、腳手相隨時方能隨心所欲,隨手奏效。
如能按上述修練太極拳的十項要點進行修練,經過長期的刻苦研習,反復體驗,就可達到太極拳術之奧妙。按照它的前五項要點即松靜平慢勻的練法去練,便可練出很優美又很柔和的太極拳之體式,它對強身健體是非常可行的運動方式。
如要想掌握太極拳術之奧妙,就必須在練好前五項要點的基礎上繼續認真而刻苦修練后五項要點,要有次序的按照“意氣圓合整”進行研習與修練,只有先練到心與意合,漸可達到以意行氣,練到氣才可有氣勢圓滿,圓滿則能使周身相合為一體,則為周身一家,整就在其中了,即可謂一身之勁,練成一家。
行拳走架要領
練太極重意不重形,但必須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先求舒展,再求緊湊,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無圈,要循規蹈矩,明規矩而守規矩。一招一式要仔細揣磨,把每一式的動作方向與作用真正弄懂弄清楚,并且做到位。
高難度動作要苦練基夲功,經過千錘百煉努力做到,這樣才能達到形似。如何提高到神似呢?首先要做到心靜體松,頭腦冷靜,自始至終以神領形,實中求虛,動中求靜,悠悠哉而緩緩行拳之,待藝瑧上乘之時,即可脫規矩而合規矩。
行拳走架要自然呼吸,一般不強調動作配合呼吸。雖然太極拳呼吸有“起吸落呼,蓄吸發呼,開吸合呼”的講究,但是強求動作配合呼吸會造成“閉氣”的毛病,影響放松,制約功力,此乃行拳之大忌。
拳論云:“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就說明了這個道理。所以在行拳走架中,還是自然呼吸為好,但要做到細、勻、深、緩。只有一些特殊動作,比如陳式一路的掩手肱捶、青龍出水、左蹬一根、右蹬一根;陳式二路的褢鞭炮、穿心肘、窩里炮等這些發力動作,就需要呼吸配合來完成,才能象放箭一樣,干脆、迅速、有力,不然勁力達不到,就打不出寸勁來。
所以,象這些動作應配合呼吸為好,其他均可以意領氣,自然呼吸,待行拳純熟時,呼吸自然會配合動作,使中氣貫足,重心下降,體外舒展無壓抑之處,體內順暢無憋悶之感,這才是意氣真正通了,才能達到“聚氣凝神,形神統一”的境界。
另外,行拳走架是練基夲功,推手則是應用。拳架中包含著技法,可用于推手,推手又反過來檢驗走架的正確性。二者相輔相成,具有異曲同功之效,可兼而練之。
總之,行拳走架中,只要做到身法正、上下隨、意氣通,太極拳水平就能上一個新臺階。但是“學拳容易改拳難”,長期形成的毛病是很難攺正過來的,還望一些有這樣或那樣毛病的太極拳愛好者,也別忘記還有“功夫不負苦心人”這句至理名言,只要習練者下定決心,虛心向功深高手請教,刻苦用功,按正確的方法長期訓練,一招一式反復練習,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持之以衡,必然會脫胎換骨,必能練出上乘功夫。
結語:太極拳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將其練好的,想要練好太極拳我們就得有決心和恒心,太極拳的提高重在量的積累,通過持之以恒的練習,加之不斷的思考和領悟,太極拳的學習必定可以有所進步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