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調節身體重心,實現重心的平穩轉移,從而求得走架中的自身平衡。
在前面所舉的左摟膝拗步掌轉移接右摟膝拗步掌的例子中,倘僅靠左腰跨的外旋、內轉,尚不足以輕靈地完成這一轉換。若在左腰胯外旋、內轉的過程中,再結合以微微著意去松(沉)右肩,則提收右腳就會變的輕靈、圓活。
這就是楊公澄甫在《太極拳之練習談》中所說:“但遇開合變化時,有含胸拔背、沉肩轉腰之活動”
當右腳不停,順勢向正前方沉出時,繼續微微著意去松(沉右肩),讓在沉出右腳的過程中,將重心穩穩收控在左腳腳掌的正上方,直到右腳腳觸地。這樣的出腳,也就會像貓兒般的輕靈。
武當太極拳以分清虛實為第一義。太極拳腳的虛實問題,實質上就是身體重心問題。腳的虛實變化,就是身體重心在兩僥之間的往復變動。當重心偏靠在哪只腳的一邊,該只腳就為實,而另一只則為虛。
當重心完全位于一只腳的正上方,則該只腳就實到極點,而另只腳則虛到極度。在太極拳的走架中,兩腳的虛實變換,應當是漸進的,不可以突變,要此虛一分彼實一分地過渡。
這就是說,身體重心的轉移,應當是連接的、平穩的。如此才能使行拳如行云流水,既無斷續處,也無凸凹處。
如果在兩腳虛實的轉換中,略微著意去松虛腳所對應的肩,或者略微著意去松由實變虛的腳所對應的肩,就能完成身體重心的平穩轉移,從而實現上述對腳的虛實變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