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前手和后腳常實,后手和前腳常虛
這是就技擊發放時兩手和兩足著力的大小而論的。就是說,拳勢向外發放時,位處前方的某只手和位處后方的某只腳用力常大,位處較后的某只手和位處較前的某只腳用力常小。
這里,兩腳的虛實,不是以承擔體重的多少做區分的標準,而是同兩手一樣都是以用力的大小做區分的標準。
即使如“野馬分鬃”式,在成勢發放時,前腿屈弓承擔體重較多,后腿蹬伸承擔體重較少,但是,后腿(后腳)的用力,卻比前腿(前腳)較大。所以此時的后腿(后腳)也可不稱之為虛,而稱之為實。
四、虛實轉變在太極圈中
太極拳的手足運動和內氣運轉均走圓圈。每轉一圈,虛實就相互轉變一次。半圈由虛轉變為實,半圈由實轉變為虛。
一般說,手足屈縮和內氣向丹田回收的半圓,手足是由實到虛;手足伸展和內氣從丹田外發的半圈,手足是由虛到實。
五、呼吸與虛實協調一致
練習太極拳的初級階段,呼吸與功作不可能完全協調。隨著功夫的長進,呼吸與拳勢的開合虛實,就會逐漸協調起來。
一般情況是:手足屈縮,內氣向丹田回收,拳勢由實變虛時,為吸氣;手足伸展,內氣由丹田外發,拳勢由虛變實時,為呼氣。拳論說的:“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就是指此。
還須說明,太極拳行功時,有時為了突出身體某一部分的特殊作用,常常略而不提該部位的虛實變化,僅僅同身體另一部位的或虛或實并列對比,甚至只強調該部位“宜虛”或者“宜實”。
比如:項勁虛,足底實;胸虛,腹實;心虛,丹田實;手虛,足實等等。按照陳鑫的說法,這叫做“上虛下實”。又說:手心宜虛,手指和掌根宜實;足心宜虛,足趾,足掌和足踵宜實。
按照陳鑫的說法,這叫做“中間虛,前后實”。還有一些部位,如襠部(兩大腿根之間)和腋部,只講“宜虛”,從不講實。不過,總的說來,太極拳行功時,虛實的相互轉變是絕對的,是貫串始終的一對基本矛盾。
如果我們能把區分虛實的方法弄清楚,了解虛實轉變的基本規律,一般說,就懂得了太極拳的虛實。
結語:48式太極拳需要大家在實踐中多加練習才能得以提高,以上講的相關在內容希望大家好好理解,對于當中要點的理解和把握一定會對大家有所幫助的,太極拳的練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應該學會在練習過程中享受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