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一項復雜的運動項目,學習太極拳不可操之過急,要一步一步的按照太極拳的動作步驟去學習,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太極拳的一種學習方法,就是盲練,那么盲練太極拳有什么好處呢?一起看下面的文章。
盲練跟忙大的意思是一樣的,指的并不是瞎練,而是閉上眼睛慢慢體會太極拳的動作要領,下面就來看一下盲練有哪些好處吧。
1. 盲練可以更好地練意
太極拳是內功拳的一種,也可以說她是“意拳”。而內功拳首在練意。從古到今,所有的太極拳理論無不強調“以意領先”,無不強調“用意”的重要。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是用意念引導穴位的沖合來完成的。由此可知太極拳“全憑心意用功夫”一語絕非妄談。太極拳盤架子時,每一開合要用意念把六合六沖在體內的不斷變換完整無遺地進行一遍。
“太極拳正確的身法是用意識貫注而養成的”,“虛實轉換全為意動”,“太極拳各種勁法皆由意念活動而產生”,“太極拳技擊中是以意化勁”。
由此可以看出“意”的重要性。
在太極拳的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因為外部的環境而影響了人們的狀態。
比如,面前走過一個熟人、樹上飛來一只小鳥、兩個孩子打鬧、一個熟人打招呼等,都會引起我們的無意注意,而使拳意轉移、中斷。因為無意注意多是由于環境變化、特別是視覺變化而產生的,因此,要克服這一弊端,好是閉上眼睛練,即盲練。盲練,沒有了花紅柳綠、樓亭水榭的影響,沒有了飛鳥、行人等變化因素的刺激,人的大腦清凈、空靈,可以專注地想太極拳的動作要領、“以氣運力”的路線、身體的感受。這樣可以使太極拳功力盡快上身。
2.盲練可以有效提高平衡能力
吳式太極拳的特點是中正安舒、端莊平穩、川字步型、斜中寓正。要做到這些,核心的是平衡。平衡是“中正”的前提,平衡了才能“安舒”,平衡了才能“平穩”。
平衡即使太極拳練習的基礎,也是太極拳運用的基礎,因而要重視提高自己的平衡能力。另外,太極拳與平衡能力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為不僅平衡能力對于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影響很大,同時也能夠通過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對平衡能力加以鍛煉與提高。
平衡能力是指身體對來自前庭器官、肌肉、肌腱、關節內的感受器以及視覺等各方面刺激的協調能力。平衡素質是一種復雜的綜合能力,它與人的力量、耐力、靈敏協調、肌肉感覺、前庭感覺等因素密切相關。平衡能力建立在各肌群協調產生張力的基礎上,但真正的決定因素是人的視覺、本位覺和位覺。視覺的作用不僅僅是看東西,它對產生空間感覺,控制身體動作,維持身體平衡起著重要作用。
比如吳式太極拳三十七式的“起式”第一動:左腳橫移,沒有大的位移,沒有大幅度的肢體運動,王培生老師所講,松右肩墜右肘,右手小指在右腳后跟外側10公分向下插地,兩眼平視遠方,這時左腳自然就向左分開……但是,當我們閉上眼睛做這一動作時,身體會晃動、站不穩,致使左腳倉促著地。再比如單足站立,睜著眼可以站幾分鐘甚至更長時間,閉上眼站10秒都難。這是因為前庭器官沒有了視覺提供的信息,沒有了參照物,無法給肌肉、關節、韌帶發布準確清晰的指令,這時身體的平衡只能靠“執行者”——肌肉、關節、韌帶根據自己的感受來調節,平衡難度增加很大。但是這種本能的調節能力應該是太極拳習練者追求的較高境界。
因此我認為,在習練吳式太極拳時,要適時提高難度,即“盲練”。在盲練中,提高肌體本身的調節能力,使自己盡快達到“功夫上身”。
3.盲可以更好地鍛煉第二信息指揮系統
王培生在《吳式太極拳詮真》講到:第一信息指揮系統有很多缺點。用視覺來的信號,與攻擊的對方沒有直接的接觸,只是表面現象,很多是假象,不是實質。根據假象和表面現象作出的判斷往往是錯誤的。第二信息指揮系統對于外來的信號,不但用視覺來觀察,而且用身體的觸覺來體驗。觸覺的體驗更能反應事物的本質,觸到對方意念的真實性。
因此,太極拳應把觸覺的鍛煉放在主要位置,把視覺的鍛煉放在次要的位置。“盲練”是鍛煉第二信息指揮系統好的方法。閉上眼睛,心會更靜,皮膚、肌肉的敏感度會更高。經過一段時間的“盲練”,可以只憑感覺而不用視覺來解決技擊問題。觸覺將信號反應到大腦,大腦做出力量大小、接觸點、方向、速度、“勁”的表現、意念的真假虛實變換等等判斷后發出指揮信號,使身體做出相應的運動形式,即“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4.盲練可以減少視覺的負面影響
練習太極拳時對眼法有個要求:“眼隨手動,手眼相隨,目隨勢注。”使眼神與手法、身法協調配合,從而做到“形神兼備,內外合一”。
但是,個別初練者由于對這些要求理解不到位,過于強調“實”眼,而忽略了神意,致使動作僵化變形。比如“摟膝拗步”的第二動:右掌前按……右掌無名指像紉針似的向前夠針孔,重心由右腿移到左腿時立掌,凸掌心,是指尖立起朝天;眼順右掌拇指上面平視前方,眼往哪里看掌往哪里推。有些人在做這個動作時,右掌會用力前推,而使右肩前送,只是身體不能中正、不再安舒。再比如“金雞獨立”第一動:雙掌滾轉……右掌伸到左肋下,掌心向下,虎口朝后;左掌心向上,虎口朝前,左腳落平,弓左膝成左弓步;重心移至左腳,視線注于右掌食指間;意在左掌掌心。有些人在做這一動作時,會因追求“視線注于右掌食指間”而低頭彎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