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雙錘(30式)
為短柄雙錘,用時雙手各持一錘。主要擊法有涮、曳、掛、砸、擂、沖、云、蓋等。
拳種介紹
太極拳是漢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它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
作為一種飽含東方包容理念的運動形式,其習練者針對意、氣、形、神的鍛煉,非常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對人類個體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群體的和諧共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起源
元末明初,武當道人張三豐開中國“內家拳”之先河。其后發展出“太極十三勢”,為太極拳的原型,后發展成為武當太極拳。
17世紀中葉,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廷(陳卜九世孫,祖籍山西澤州,今晉城市)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內家拳精髓,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一套具有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陳氏太極拳。
太極拳在長期的流傳演變中,后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極是中國古代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學思想之一,太極拳基于太極陰陽之理念,用意念統領全身,通過入靜放松、以意導氣、以氣催形的反復習練,以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
太極拳的來源有下列3個方面
①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術極為盛行,出現了很多名家、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就是吸取了當時各家拳法之長,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而編成的。
②結合了道家導引、吐納之術。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松重在內壯,所以被稱為“內家拳”之一。
③運用了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以意行氣,通任督二脈,練帶脈、沖脈。各式傳統太極拳也皆以陰陽五行學說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矛盾變化。
特點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云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于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
而其對于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并濟,而非只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
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陰陽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锏、雙锏、槍、大桿和青龍偃(yan一聲)月刀等。
太極拳這枝中華武術奇葩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普遍推崇。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及廣大民眾對太極拳這一古老文化體系的保護意識日益強化,各級政府相繼制定保護措施,以太極文化為主的各個地方先后舉辦了11屆國際性太極拳交流大會。
傳承人、民間傳承組織也加大深入推廣的力度。2006年5月,太極拳被中國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太極拳逐漸成為連接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文化紐帶,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傳播重要載體之際,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太極拳文化。
武當山鐘云龍,陳師行等道長相繼開辦武當武術傳統訓練班,21世紀開始,吸引諸多海外人士,來武當山學習武當無數,太極文化。又著手新建太極館,對日益壯大的來武當山尋求太極文化的人士,提供一個完善的,核心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