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從很久以前就一直流傳到現在的。很多人都喜歡打太極拳。現在在公園的角落隨處都可以看見人們在打太極拳。但是他們打的太極拳是否就是自古到今真正的太極拳。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太極拳傳承當中存在的問題吧!
從以前開始,就有很多人在學習太極拳。所以就有很多人都喜歡寫關于自己對太極拳認識的書。
國家體委也編制了簡化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闞桂香編的陳式三十六式,陳小旺編的陳式三十八式也先后出版,而且流傳到國外。
從形式上來看,原是好的。但就陳式而論,由于編者的領會不同,因而在文字和拳照方面也各有其或同或異之處,未免使學者無所適從。
今就其重要問題,提出如下
1、關于纏法
太極拳里面的纏法,一開始是由陳先生提出來的。他覺得這對太極拳的練法很重要。
但沈家楨所著的《陳式太極拳》一書將纏絲勁列到第三特點,所介紹的白鶴亮翅例子,說為“右順左逆的纏法”,但式子說明卻說為“雙順轉雙逆”,前后自相矛盾。
即說順逆纏法以手心的上下翻轉為準,但所畫順逆纏法示意圖中六個階段,只有一、二翻轉手心,四至六卻只以手指向里外撥轉。手部纏法的配合,有一順、一逆、雙順、雙逆;但手與腿上纏法的配合又恰相反。
該書又說,手腿纏法是上下一致的。這又前后矛盾了。其它各書的說法也不一致,似乎對纏法問題并不十分重視和真正明確。
2、關于重心問題
打太極拳的時候,支撐著上半身的就是腿,所以在練習的時候,左右腿重心的轉移很重要。
這不但與平準、車軸的要求不同,而且違反陳式重心隨遇平衡的原則。
3、關于雙重問題
雙重這個名詞是“太極拳論”提出來的。什么是雙重,怎樣避免此病,“太極拳論” 已有說明。
即:“左重則左虛,右沉則右杳”。這是講的手足虛實配合。如果原句加上手、足二字,說為左手實則左足虛,右手實則右足虛,便可使學者一看就明白了。
由于古人的文字簡略,遂使眾論紛紜,莫衷一是。有說:“馬步是雙重”的;有說:“指推手時對方實則我方以虛引化”的。
甚至有無名氏寫的一篇《太極輕重浮沉解》說:“雙重不病,雙沉不為病,而且是功手,自爾騰虛”。也有人為避免雙字而專講單重。
以上這幾種說法是否正確,我們用陳式手足動作的配合便可證明。金剛搗碓的左步前進時,左手正向右上轉,攔擦衣的右步邁進時,右手正向左收轉等等,均可證明是手實步虛。
如前面手足同實,則前足必然不能自由活動。當練架子時,怎知前足為虛呢?陳鑫曾說練拳時無人若有人,就是要求心目中應有假設的敵人,而從嚴從難從實戰出發地練習。
既有假設對手,則對手的來著如何,也應心中有數,并要知道我應用什么著法進行應付。
第一金剛搗碓是對方正面用右拳進攻,我以右手迎接,左手以手腕搭在他的右肘關節外上側向右上斜角引進,這時我方采法的左手下塌外碾是實的。
所以左步必虛,方能前進。攔擦衣第二動作是對方從右側雙手按我右腕部,我雖不用力來抗,但加上對方來力,就等于實的。
右腿如不虛,當然也不可能向右進步。陳式口決為“前發后塌”。陳師在推手發勁時只用半馬步。這是避免雙重的方法。
4、其它
陳式公轉正旋時,順纏則先沉肘貼肋,小臂斜轉,中指揚起,如金剛搗碓的右手。變逆纏時應以手領肘并向外轉出,肘應低于肩部約五寸許,不許肘與肩平。
如今練陳式者常常手指下垂,顯然不對。又,搗碓的左手是公轉的反旋法,向上轉回肘,應先肘向里收轉。如今練陳式者又常常不注意收肘,這是個嚴重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