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收看本期的太極拳教學,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太極拳教學是陳氏太極拳抖勁的演示,陳氏太極拳是太極拳中較為傳統的一套流派,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地方,下面就跟著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太極拳的抖勁練習,要求在內外兼練、增加身體的抗擊力之后才練習抖勁,先練能化也能受擊,然后再練習抖發。練拳和推手時的“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主要是練任脈、督脈。
“塌腰落胯,氣向下沉,勁往前發”,主要是練帶脈、沖脈,內勁充沛,氣勢騰挪,皆由此練出,功愈深而技愈精。內外兼練,才能既增強身體的抗擊力,又加強了打擊的爆發力。
練習發勁,先注意動作的柔順、協調和正確,然后研究爆發力的集中、快速和強大。這是練勁先練順、練巧先練勁的鍛煉程序。單練時,為了增強抖勁的旋轉性、刻人性,發勁時須風聲呼呼,氣勢雄壯,才能練出功夫。否則, “拳無功,一場空”。
前輩太極拳家散打發勁時,目光如電,變臉變色,冷笑險嬉,哼哈作聲,氣勢逼人。虎威比猛,鷹揚比捷。其技術特點為:以柔克剛,應用黏隨,出奇制勝,應用抖截。亦有以剛克剛者,則運勁似百煉之鋼,無堅不摧。其手法:碰啄劈拿,分筋錯骨,點穴閉戶,按脈截脈。其運勁有:黏隨抖截,犯者立仆。
其跌法有:手當足用,足當手用,一動即進,插襠管腳,擰腰變臉,橫直披砍,應手而跌。其拿法有:粘連黏隨,乘勢借力,變化輕柔,隨人之動而制之,使人心服。
陳氏太極拳五弓合一的練法
陳式太極拳主張全身整體勁內外統一性的蓄發相變是需要“一身備五弓”“五弓合一”的。現試述如下:
“一身備五弓”是比喻身軀猶如一張弓,兩手為兩張弓,兩足為兩張弓。 “五弓合一”即為全身的整體勁,觸之則旋轉靈活,能蓄能發,滔滔不絕。
身弓,以腰為弓把,臍后腰脊命門穴始終用意貫注,中定而不搖擺,動作時以命門穴為原動力,兩腰腎旋轉抽換,帶動胸背部肌肉弧形松沉,變換虛實。
合、虛、吸氣、蓄勢時,小腹內收,膈肌上升,內氣上行聚于胃部,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擴張。命門穴先有微往后撐松沉之意,在提頂(百會穴虛領頂勁)、吊襠(會穴托起丹田), “上下一條線”的身法中正狀態下,使重心穩定下降。在推手運化時能做到螺旋式引進而又“讓中不讓”(不失我之立身中正)的作用。開、實、呼氣、發勁時,小腹外凸,膈肌下降,胃部內氣下行丹,胃部和胸廓自然平復。落胯塌腰,腿勁下沉,而內勁往前透發。帶脈(腰部周圍一圈)膨脹,沖脈氣旺,命門穴繼有微往后撐之意。
啞門(頸椎第一節)和尾骨為弓梢,上下對稱,調節動度,加強其蓄而后發之勢。身弓備,則腰部柔韌、中定而下沉,上于“啞門”虛豎,大椎鼓起(即“拔背”“氣貼背”的作用),下于尾骨前送,起到舵的作用而內勁有上翻之意。
手弓,以肘為弓把,用意注于肘節,使沉著松靜而有定向。手腕和頸下鎖骨為弓梢,弓梢必須固定,前后對稱;手在松柔靈活中用坐腕來固定(掌根微微著力而下沉,腕節柔而不軟,稱作“坐腕”);鎖骨用意來固定,不使搖擺,鎖骨管著兩手的動向,鎖骨的固定是兩手有定向的前提。手弓備,則聽、拿、化、發,處處能整而不亂。
足弓,以膝為弓把,胯骨與足跟為弓梢。弓腿時,前腿胯根松沉而前送,膝關節有力而微前挺(不可超出足尖),后腿膝關節有力而微前送,而胯根則松沉而又后撐。后坐時,臀部與足跟齊為度。前進后退,臀部之勁要貫到足跟,兩足根(足趾、足掌、足跟)下沉,利用地面反作用力,使能勁往上翻,腰腿之勁自然相順相隨。 “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對拉勻稱”。使能做到勁起腳跟,注于腰問,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五弓合為一弓,以身弓為主,手弓、足弓為輔,并以腰為軸,上于兩膊相系,下于兩腿相隨,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相隨。
每站一勢,須檢查五弓是否俱備,五弓是否合一,是否形成既能“八面支撐”,又能“八面轉換”的蓄勢。 “八面支撐”是穩固厚重,“八面轉換”是旋動靈活。
太極拳全身的總虛實在于腰腎的轉換,腰腎轉換的樞紐在于腰脊命門穴。腰脊一轉而周身全動,纏繞運轉,順遂無滯。內外合一而主從不亂,上下相隨而貫串協調。腰脊命門穴是“身弓”中的關鍵。
推手時一搭手即五弓俱備,源動于腰脊,纏繞運轉,勁貫四梢,呼吸行氣,周身勁整。才能“機由己發,力從人借”,弧形走化,直線發勁,動之至微,發之至驟,蓄發相變,滔滔不絕。所謂“全身都是拳”“全身處處是太極”“但依著何處,便從何處擊之”。
五弓合一是全身內外整體勁練法的一種具體規定,練拳和推手是一致的、相輔相成的,練拳即為推手,推手仍是練拳。一站勢為靜,靜中觸動,一變勢為動,雖動猶靜。處處時時能“五弓合一”,是做到“勁以曲蓄而有余”的必要條件。
今以五弓合一歌訣概括其竅要
身是弓身勁似箭,踢打拿跌不斗力,
內外相合管中線,一身五弓備蓄發,
黏隨引進走螺旋,離弦莫叫與穴偏。
上下左右中氣先,敷蓋對吞細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