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一項不受時間、場地、年齡限制的一項武術運動。現在很多人都將太極拳作為日常鍛煉身體的運動項目,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太極拳109式的教學,這是一套傳統的太極套路,下面就跟著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太極拳是現在很多人都很喜歡的一項運動,那么初學者應該如何更好的練習太極拳呢?
首先要解決心靜的問題;練拳之前必須先靜身心,既要放下昨天的所作所為,又要推開今天的種種負擔,還要不理會明天的陽光風雨,把心收在當下,站住身,定住神。能做到這一步,可謂練拳有門。其實,平心靜氣這一要領不僅在練拳前要做到,而且貫穿到練拳的整個過程,進而還要待續到練拳之后的日常生活中去。只要心靜,氣自順,神自安。
其次是要做到體松。練拳時,不管是練套路還是推手,身體的肌肉,關節都要松下來,只有松下來周身才會在運動中氣血暢通。
松者,沉也。此沉又含氣沉和意沉。氣沉貫全身,意沉通關節。做任何一個動作,不管是橫行、斜行還是上行,都要有松沉意。
松靜是沒有止境的,隨著功夫的不同,對松靜的感覺和體認不一樣,一分功夫一分松靜,功夫的深淺決定于松靜的程度。
第三是要周身協調,動靜自然。從攻防角度講,前兩個要領是手段,第三個要領是目的。
松也好,靜也好,練拳推手,都是為了周身協調。上觸下知,左觸右知,一觸周身都知,無突兀,無缺陷,碰到哪里都有彈性反應。
這要分兩個層次,一是走拳架時做到周身協調,二是與外力接手時仍舊周身協調。不管外力來勢如何,我都保持順勢。這要靠一個“活”字,活中求穩,穩中求順。
多數拳種都講究下盤穩,腳下生根,太極拳也不例外,但它更講究勁路的活。因為它是以小力勝大力,如過于求腳下生根,難免落于較力,只有活起來才處處顯現生機。
太極拳前輩曾說:“一動無有不動”。就是說,一個很微小的動作,都是周身運動的結果。這句話說得很有分量。
實踐證明,只有練到這種程度,才算周身協調。達到純熟,就會應變靈活,或化或發都出整勁。練時由動得靜,用時由靜極生動,或動或靜皆出自然。
學太極拳重在練,理論上的明了是為了不走彎路。人的精力有限,壽命有限,走上幾年彎路很可惜。
就太極拳理論而言,原則性的要求好說,而練好、練到位、練到家絕非易事。
性命雙修是太極拳的健身功能
太極拳的健身功能是由它的運動特點決定的。無論哪一家太極拳,都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緩慢柔和、連綿不斷、圓形運動。
這種運動特點正好符合人的心理、生理的正常運行狀態,使人體氣血暢通。通,則百病不生,生理機能旺盛。
首先從心理方面來說,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會影響到生理上的功能。心理健康主要是道德修養、心態平衡。
太極拳講究修身養性,其實就是道德的修養,一個修養好,道德情操高尚的人,在生活中就能經常保持平和的心態,有益于生理功能上的平衡健康。
太極拳在練習中要求心靜、意專,時時刻刻想著練拳,這樣就能調整自己的意念,達到修身養性的效果。現代人由于生活節奏緊張,造成了精神緊張,長此以往,人就會處于疲勞的亞健康狀態。緩慢柔和的太極拳能調節人緊張的神經,使人恢復精力。
其次從生理方面來說,太極拳能改善人體的神經系統、內臟器官、骨骼肌肉系統等方面的功能。太極拳在練習上要求身正、體松、心靜,其中身正是人體的一個基本狀態。
身正,就能保持脊柱、腰椎、胸椎等骨骼處于中正不偏的狀態,從而使人體的肌肉骨骼達到平衡狀態;體松、心靜,則肌肉不緊張,氣血暢通無阻。
人體的許多病變,如椎間盤突出,都是由于脊柱彎曲,壓迫神經、肌肉,造成循環不暢而產生的。
太極拳要求虛領頂勁、立身中正、精神放松,使人體處于正常的生理狀態,這樣就能保持人體生理機能的健康。再有,人體在運動中,運動神經興奮,就能抑制病灶神經,長久地鍛煉,就能健身祛病。
總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健康的身體會形成良好的心態,而良好的心態也會促進身體的健康。太極拳性命雙修,就是既鍛煉身體,又調整心態,達到陰陽平衡,氣血暢通,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