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是眾多的太極拳流派中比較受歡迎的一項運動,有很多的招式動作,長期練習楊氏太極拳對于我們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那么這些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一起看下面的文章。
楊氏太極拳對人體的作用
楊氏太極拳通過改善我們的大腦功能,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活動,對于白領亞健康產生的神經衰弱失眠、頭暈、頭痛、過度疲勞等疾病,有著顯著的健腦去病的作用。
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要求我們身體要完全放松,這樣就能夠使我們的血管阻力減少,提高了血液循環,減輕了心臟負擔。
太極拳采用的是它獨有的腹式呼吸,講究氣沉丹田,,這樣長時間練下去,對我們身體的五臟六腑都有很大的幫助。
具體健身作用
一、改善神經系統:太極拳要求整體放松,外示安逸,“動中求靜”、“用意不用力”練法,使中樞神經系統獲得充分休息,使神經興奮、抑制作用不斷得到調整。
二、提高呼吸質量:太極拳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逐步做到勻、深、柔、緩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橫膈膜做縱向的舒張、伸縮、提高了肺泡通氣換氣功能。
諺云:“呼吸到臍,壽與天齊”。足見腹式呼吸的功效。
三、改善臟腑功能:由于“腹式呼吸”的舒張、伸縮形成自主的內臟按摩,有效地促進了全身各組織器官的供血,協調了臟腑之間的功能。
因為太極拳非常重視腰胯脊柱鍛煉,腰背虛實運動能夠強壯腎臟。《醫貫》說:“腎陰為上行夾背至腦中為髓海”,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壯而百病不侵”。
四、增強肢體活動:太極拳要求“勢走弧圓、勁走螺旋”,“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一動無有不動 ”的全身心運動。
使全身各大小關節,骨骼、肌肉都參與這種輕柔、舒展、連綿不斷的運動。
使肌肉富有彈性,各關節、骨骼間的血液供給、新陳代謝得到改善。
五、疏通經絡隧道:太極拳要求向上要“虛領頂頸”,向下要“松到腳底”,“意落涌泉”。中部要求“氣沉丹田”,“主宰于腰”。
這是鍛煉任督二脈以及帶脈、沖脈的重要方法。四肢在輕柔、連綿、纏繞運動中要意勁貫達到肢體四梢。從而疏通了人體十二正經。
如何練習太極拳
保持頭頂不要亂動,感覺始終頂著一個東西一樣。腰部以下的脊柱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調整,這里我就多強調一下,就是翻胯,盡量讓脊柱上下成一條直線,做到盡力垂直地面。
脊柱拉直后,肩膀用力往下沉,鎖骨往兩邊拉。這個是抽經拔骨,有句話叫經不抽不順,骨不拔不正。初學者,要先把身體調整好。開始可能很不習慣,甚至會有疼痛感,只要不傷就可以的。
這樣,脊柱就垂直的往上拉,肩膀就往下沉,形成了脊柱和肩膀對拉的一種狀態。像挑擔子一樣的感覺。手一點力都不要加進去。這個時候,脊柱往上有個力量懸著,脊柱就有了空間。腿上承受身體的重量就要減輕很多,膝關節及以下的骨頭穩穩地放著,讓膝關節以上的骨頭輕輕的放在膝關節上,有往上拉的意思,但不能真正的用力拉,只是有這個意思就可以了。
這樣膝關節就放松了。就像膝關節和膝關節以上的骨頭是分開的,上面的骨頭只是輕放在膝關節上而已。
想象自己的腳底踩在草坪的草尖上,輕輕的,而草尖并沒有壓彎,很自然的承受著整個身體。身體就像一個氣球似的被放在草坪上。而整個身體像個氣球一樣也充滿的氣。而氣勢則要沉下,不要亂動。此時是出勢之先做的準備工作,準備好后,想著腰帶動手臂往上起勢,開始肯定沒有感覺的,但要這樣做,久之就會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