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收看本期的太極拳教學,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和式太極拳84式的教學,這套太極拳是在傳統的太極拳的基礎上進行創編的,適合人們日常鍛煉身體,下面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一、明確意念的主導性,始終貫串意念在整合內勁中的主宰作用
太極拳講究的是用意念來支配全身動作的完成,練到太極拳的高境界的時候要達到似有似無的狀態。
意過則執著,意不及則散亂。一般習拳者的通病多數是散亂,由于雜染紛除,煩惱甚多,往往在注意集中、聚精會神上出偏差,心靜不下來,有的雖靜一會兒但易起伏,故調伏其心是用意使內勁整合的關鍵。
二、先解決部分整合,然后過渡到周身整合
所言部分整合指身體的局部性整合。初習拳者的勁力處于飄泊、游蕩狀態,以一盤散沙作喻,如要整合凝固則須加水與水泥攪拌均勻粘合,水與水泥不能多不能少,適可而止。
意與氣便好 比在飄泊、游蕩的勁力中加入水與水泥,予以均勻調整,使之成為內勁。意氣所不同的是聚則成形,散則成氣,形成一種習慣定勢,又叫動力定型。一下子要解決周身整合一般做不到,故應學不躐等,甶點到線到面到體。
首先解決手的整合是一個易于操作的起步方式。比如,我們練掤捋擠按四正采、挒、肘、靠四隅時,先意念在上肢的整體性運作。
先賢有“掤在兩臂、捋在掌中、擠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兩肱、肘在屈使,靠在前胸”(《十八在訣》)之論,整體性理解,每一“在”都與手緊密關聯,手不整合難以實施。
楊振鐸先生有“抻出肘尖、空出胳窩、肘尖拽膀尖、連手腕帶手指”之高論,落腳點還是手。這與魏樹人先生的“張肘、開胸、塞腰、虛腋”不謀而合。
魏先生還強調手心似有兩個小氣球的體悟;祝大彤先生有手指膨脹如灌鉛的體會;李和生先生認為手要練到手心發熱發跳;意拳祖師王薌齋先生認為意念到時手指如“放電”,這些都是從不同側面揭示了整合手內勁的竅訣。是經典拳論“形于手指”、“氣貫于指”的落實。
手內經僅僅是內勁的部分整合,是為了讓人們更好的去理解內勁部分整合舉起的實例。在實際的練習,掌握了手內勁之后,就需要我們進一步的進行拓展,從手到手臂乃至軀干,一步步的加以練習,終全面的掌握內勁。
三、從意氣流通到內氣自在運行
在開始的學習中,我們并不了解內氣,也不能掌握內氣,因而會首先通過用意引導的方式進行內氣的練習。不過隨著練習的深入,即便不用意,內氣也能夠自由的在身體里運轉。到了這種境界,太極拳才算練出了意思。
四、由穴位點整合經絡系統到神經末梢
初習拳者迫切希望練出一點效果,但多數苦于沒人正確指引,無門無道,繼而走了彎路甚至邪道,一練五六年內勁不整合上身是其必然結果。依筆者親歷,從幾個大的穴位點開始整合相關經絡,通達神經末梢、毛細血管細微之處是一個有效捷徑。
人體穴位點近于千數,經絡通道上百,毛細血管以數萬公里而難以計算,而體內的物質分解到不能分解(子力學家所言“光子”),其數無量無窮無邊無際,而拳練到“光子”,即極微之微,則必定病可治,體可健,智可開,慧可達。這聽來奇怪,然明達就通,一點也不玄妙。世上事,總是一物降一物,相反相成。
盡管身體構造由無量無邊的極微“光子”構成,依佛典揭示人的意念卻是一秒鐘可達一千六百兆(即“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細念,可以說對付極微小之“光子”綽綽有余。
習拳者可以通過意念來契合、來調動來整合。先從主要穴位切入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就人體言,從百會、會陰,從命門到神闕,從勞宮到涌泉,這幾個大穴位貫通,可使“五脈七輪”圓轉通達。
為內勁的整合構建了網絡經緯,爾后,通過自身網絡系統,將內勁貫串、融會,整合之勢必定形成。
練好太極拳,對于我們的身體幫助很大,那么具體來說,太極拳究竟有什么好處呢?下面我們就從太極拳的健身功能,以及太極拳對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統的影響這兩個方面去了解下太極拳的功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