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的傳統武術項目之一,長期練習太極拳不僅有防身的作用,還能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楊式太極拳六段單練演練,下面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楊式太極拳為傳統太極拳之一,是由河北永年人楊祿禪(1799-1873)及其子楊健候(1839-1917)、其孫楊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陳式老架拳的基礎上發展創編的。
楊式太極拳架舒展簡潔、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沉著兼而有之,其練法由松入柔、剛柔相濟、簡易樸實、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故開展極為廣泛。
楊式太極拳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可根據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需要,調整運動量,故其既適用于體力較好者鍛煉體質也可適用于體弱 者作為療病和保健之用。
本書由原上海市武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武術百杰、楊式太極拳傳人傅鐘文及其傅聲遠(國家武術八段),其孫傅清泉(國家武術六段)在多年教學實踐基礎上精心編著而成。
在編寫中對動作要領有許多新的補充,如在用法上增加了偏著。
在教法及練法上有較詳盡的創新的論述,如遞增法、口訣法、錯誤糾正法等,并都在教學實踐中多年試用,其效果非常顯著。
過河扔船社會上練學太極拳,很多人往往越學越多。學會24式,學42式、48式、88式等等。
結果,每天早晨練拳為了不忘記套路,則要把這些套路都打一遍。
但是,這樣學練的結果,往往精力付出得很大,效果卻不理想。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許多太極拳愛好者拳架研習熟練后,往往抱著拳法套路不放,一輩子在拳套上下工夫。
其實,拳架只是幫助理解太極拳真諦的一個渡河之舟,目的是抵達太極功夫的彼岸。過了河,船是要扔掉的。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去拜訪一個太極拳老前輩。這個太極拳愛好者問:“您是練哪一家太極拳的?”
這讓太極拳老前輩很為難,因為太極拳的各家各派,只不過是門,進了門,則要忘記門,專心領悟、欣賞門里的風景才對,所以,這個老前輩只好以沉默回答之。
因為這個老前輩,已經很多年不練完整的拳架子了,許多招式招法的名稱都已忘記了。
為學日益,初學的時候要盡可能多學學,多練練,到了一定階段,則必須“損之又損”,動作招法越來越自然隨意,內功心法簡潔明了,不復雜煩瑣——脫離太極拳門派的特性和原有拳架子的束縛,進入改架子→創架子→無架子的階段了。這個階段,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到了這個境界就能自然實現了。
自然無為傳說楊式太極拳內功傳承體系中,有一描述楊家祖孫功夫進階的圖畫“全圖共十三層臺階,高處繪著一座南天門,第八層臺階標志著師祖楊祿禪的名字,健侯公排在第六層臺階上,班侯公排在第五層,少侯公排在第四層”這圖畫中第一層的意思為懂勁,第二層是能用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