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的傳統武術之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有深厚的民眾基礎,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學習太極拳,因此太極拳有很好的醫療保健功能,那么這些功能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一起看下面的文章。
太極拳的醫療保健功能
太極拳在我國歷代人民的長期實踐中不斷地演進和發展,使它無論在技術上、理論上都形成了完整而系統的內容,成為具有寶貴醫療價值,輕松柔和的運動項目。這是我國古代人民在體育事業上的巨大貢獻之一。
太極拳有高深的技擊藝術,有寶貴的醫療保健作用。它是一種把我國源遠流長的拳術、導引術、吐納術三者結合,加以創新的治病強身、增強體質和延年益壽的體育運動。在太極拳精典論著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話。太極拳運動的特點,是舉動輕靈,運作和緩,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是靜中之動,雖動猶靜,靜所以養腦力,動所以活氣血,內外兼顧,身心交修。也就是使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從而達到調整人體陰陽,疏通經絡,和暢氣血,使人的生命得以旺盛,故可使弱者強,病者康,弱者復壯,起到增強體質、祛病延年的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太極拳和一般的健身體操不同,除去全身各個肌肉群、關節需要活動外,還要配合均勻的深呼吸與橫膈運動,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的專注心靜、用意,這樣就對中樞神經系統起了良好的影響,從而給其他系統與器官的活動和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太極拳是一項很傳統的武術運動,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地方,因此要想學好太極,必須掌握一下幾個訓練方法,傳統的太極拳訓練方法有一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訓練太極拳正確的動作姿勢與運動方向。正確掌握太極拳姿勢與運動方向,是演練太極拳的初步階段。
首先需要嚴格按照太極拳中正放松的要領,訓練太極拳姿勢方向的準確性,動作處處走弧型,需要用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外三合要領來檢查姿勢的規范性;運動時要求做到步法正確,手法清楚,身法中正和順,眼法顧盼有度。
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藥熟練的掌握動作姿勢的準確性,太極拳運動中順遂的路線和姿勢的嚴謹定向。
以輕靈柔和的運動形式,鞏固太極拳姿勢和方向的整體協調性、運動連貫性、動作一致性。從而為下一階段太極拳獨特的身法訓練打下嚴格基礎。
第二階段,訓練太極拳內外兩種身法。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項目,其身法獨特,融合了有形可見的外在身法、嚴密細膩的內在身法兩部分內容。
太極拳外在身法清晰可見,指在運動中的動態身法特點,主要有:虛領頂勁,尾閭中正,連綿柔和,上下相隨,松肩墜肘,腰胯松活,襠勁圓整。演練者在掌握正確姿勢和方向后,需要一定時間和運動量來掌握鞏固這些身法特點,這個階段的技術可由少積多,逐一嚴格掌握,日日用功,水到渠成。
太極拳內在身法細膩含蓄,運動時不易觀察,指太極拳運動鍛煉五臟六腑時所必須掌握的身法內容,主要有:兩肋松合,肩胛松落,舒筋拔骨,脊椎領落,命門聚放,肩胯抽換。
在了解掌握外在身法要領的基礎上,更需要科學訓練這些提高和改善內臟功能的內在身法要領。首先,演練者要培養自己動態中兩肋的運動習慣,再使肩膀與兩胯筋窩松活,進而鍛煉脊椎骨以命門處為中心點上下舒展,同時嚴格鍛煉兩腰放松狀態下主宰被動的四肢這一太極拳獨特運動習慣。逐漸達到太極拳鍛煉人體五臟六腑的效果。
第三階段,訓練太極拳的基本內勁系統。傳統太極拳運動,具有輕靈柔和圓轉自如的特點、四兩撥千斤的技擊原則、內外兼修的健身功效。
這些都是高質量內勁運動的表現形式和效果。太極拳內勁訓練系統的訓練方法不可缺少。“力出于骨,勁蓄于筋。”
內勁就是身體整體彈性力和放松狀態下重力暢通無阻的傳遞力量訓練,太極拳內勁訓練,需要首先訓練以下兩種太極拳運動時對整體力量的傳遞形式。
其一,嚴格太極拳論所說“其跟在足,發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背,行于手指”的要領,進行肌肉放松和周身筋絡舒展狀態下,身體重力的反彈訓練。
跟起跟落的運動訓練,是了解和掌握太極拳內勁系統的初步方法,其訓練關鍵,在于保持身體重力下降與上升時傳遞通暢無阻,從根本上提高整體重力的傳遞速度與質量。
其二,特別針對兩腰主宰的運動習慣,通過嚴格不懈的身法要領。有效訓練和提高身體關節韌帶的彈性功能。而且,使其與內臟順動和協一致。
這個時期,需要嚴格按照太極拳輕靈柔和放松舒展的特點,感知和提高動態下肌肉均勻放松能力,謹慎調控和盡量避免因局部肌肉緊張而造成僵硬的習慣,從而有效增加伴隨腹腔壓力而迅速產生的松柔綿彈的內勁,訓練瞬間內勁速度傳遞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