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依據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術,綜合武術技術創編而成的。太極拳雖然是一項動作緩慢的健身項目,但是在練習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比如氣喘,那么出現這樣的問題該如何緩解呢?
練習陳式太極拳可以平和陰陽,疏通經絡,調節神經,全面提高人體的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消化系統和運動系統的各項生理機能,從而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作用。
實踐證明,練習陳式太極拳對防治神經衰弱、高血壓 心臟病、關節炎等多種慢性疾病有顯著的作用。
減緩和避免太極拳時出現的氣喘
太極拳采用腹式深呼吸,從而使胸部應采用含胸的方式,在不增加呼吸頻率的情況下便可加強呼吸的深度,借以減除運動中氣喘的現象。
太極拳的腹式深呼吸運動和含胸拔背的細致練法,對預防和治療內臟器官、機能的各種慢性疾病極有成效。
氣沉丹田是通過腹式深呼吸來實現的,腹式深呼吸有助于潤滑內腸和增強腹壁肌的韌性和彈性,使橫膈運動。、
腹部時松時緊運動著,練習時間長,腹部逐漸充實圓滿,富于韌性和彈性,可以增強抵抗力。
太極拳練習時是一動無有不動,應在腰脊的運動下,帶動四肢進行螺旋形地上下、左右纏繞伸縮動作,從節節貫串起到引長身肢的作用。
在定式時,還特別要注意脊柱骨節對準,使負荷能力加強,全身骨節既求松開,又要虛虛對準,使內含騰挪之意。
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是歷代太極拳家根據實踐經驗和集中群眾的智慧而提出的外形和內動的要求。
太極拳掌法的特點為手指松舒.掌按出時,不可太過于膝,太過于膝易失重心,手臂應處處屈而不立,保持蓄勢。
太極拳中腰胯的重要作用
腰在脊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五節腰椎組成的,由尾閭向上第三節,俗稱腰眼,就是指的命門穴。命門穴旁有先天之本的兩腎,對應的是神闕穴(肚臍),下邊有汽海穴(氣海穴是儲藏內氣的地方),這個部位俗稱丹田,是修練太極內功的關鍵部位。
拳經曰:“主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間”、“命意源頭在腰隙”等,這些都說明無論是盤架還是推手,腰總是起關鍵作用。腰是身形變換的關鍵,是十三勢、八種勁使用和變化的總動力,而腰的松空是肢體圓活、靈敏變化的前提,所以松腰又是關鍵中的關鍵。不管是“腰隙”還是“腰間”之說,都說明腰的一種重要狀態,那就是腰的空和松,只有腰松開,腰節才能離開,腰椎之間才有間隙,所以松腰才是命意的源頭。
楊澄甫太極拳十要中第三條特別提到松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兩腳才能有力,下盤穩固,虛實的變化皆由腰來轉動。要想松腰,必須溜臀。只有松腰方可進入太極之門,只有溜臀方可進入松腰之門,所以腰只能松,而不能用硬力。
腰松不開,腳難以放松,膝胯僵緊,腰是呈上啟下的大關節,腰松不開形成一塊板,堵塞上下通道,上肢的肩、肘、腕、手四大關節本力退不掉,周身掛力操作,這樣就很難體會到陰陽變轉,舉動輕靈,行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的太極味道。
腰胯雖然連在一起,但各有各的作用。塌胯也稱坐胯,與頂頭懸同是太極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用上講,頂頭懸與氣勢和輕靈有關,塌胯則與沉氣、沉勁,化勁,發勁等密切相關。塌胯是求得髖關節的靈活,只有胯關節高度靈活了,腰胯及整體才可能有上浮下沉的浮動之感,左旋右轉進退隨心。
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謂松腰塌胯,開襠沉氣,氣沉丹田等說法,都不過是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再加上帶軸的腰,旋轉自如,才能化解對方的來力,安穩不敗。腰主轉動,以靈活為用,以之帶動四肢,這是練柔軟的基礎;胯以沉穩為主,在靈活的位移中穩定中心。腰胯雖然連在一起卻作用不同,功夫稍深者,行拳時主動運用腰胯。四肢的活動只不過是腰胯動作的外在延伸,或稱為腰胯動作的表現形式;而功夫淺的人,只見手腳盲動、亂動,不見腰胯的運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