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體檢前需了解受檢者以往曾患過什么病,特別是傳染病、過敏史、手術史等。現在患有什么病,病情和治療情況如何,用什么藥等。婚姻史、女性的月經史、生育史等也都需要告知有關體檢醫師。某些疾病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親屬中有否高血壓、糖尿病、血友病等。
主檢醫生還要觀察受檢者的營養狀況,面色,有無出血傾向,四肢末端是否異常。受檢人的營養狀況,胖瘦標準可以通過測定體重指數。同時,個人有什么嗜好,是否抽煙、飲酒等。經常吸煙的人,體檢時一定要做胸片檢查,查看肺部的情況。
由于糖尿病的發病率近年內顯著增高,中老年人尤其是有肥胖、高血壓、冠心病病史者,應檢查尿糖及血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30歲以后要定期檢查血糖。體質較差尤其是有高血壓、冠心病、精神病和腫瘤等帶有遺傳傾向疾病家族史的人,至少每年檢查一次。如需了解有無感染乙肝病毒或者是否需要接種乙肝疫苗,也可做乙肝“二對半”檢查。
從事與有毒有害物質密切接觸工種的人群,除了常規檢查項目之外,還應定期做專項檢查,及早發現職業病。比如油漆工人,建議體檢中每年都要做血常規,查看有沒有造血功能的障礙。教師的咽喉聲帶長期超負荷工作,需重點檢查。“白領族”要多關注頸椎病、“鼠標手”、干眼癥、心腦血管疾病、胃腸疾病。
關健詞:風險因素
預防比治療更經濟
“體檢只是體檢系統工作低端的部分,健康風險管理才是體檢的終極目標。”對此,專家強調說,再好的機器也需要定期維護,及時排除“風險因素”,體檢的重要性也在于此。如發現身體異常,應該進一步確診,并抓緊時間治療,確保不留后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1/3的疾病可以通過預防而避免,1/3的疾病可以通過早期發現而得到有效控制。在腫瘤的預防方面,像腎癌、宮頸癌、甲狀腺癌等腫瘤疾病,如果早期發現,治愈率是非常高的。在“三高”的防治方面,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些疾病如果不能夠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很可能會在將來的某一天演變成冠心病、腦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
慢性疾病就像一棵樹,多吃、少動是土壤,煙酒、心理壓力是化肥,代謝紊亂導致亞健康是樹桿,各種疾病是枝葉,它們是互為因果的。佳的辦法是在治療癥狀的同時,對病因和不良生活方式進行改變。大部分慢性疾病都可以提前發現,有效預防。
當然,很多疾病不能單憑一次體檢結果異常就下定論。某項指標不在正常范圍內,這應該引起足夠重視,但也沒有必要過分緊張。要拿出以前的體檢結果作對比,越多的結果對比越好。如果某些指標突然升高,則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復查,再作疾病分析。
陰性、未見異常、完全正常……看到體檢報告這類結論時,千萬不能松“一口氣”。因為,所有疾病都有一個發生和發展過程,在體檢當日,即便你已經患有某種疾病,也不一定能夠查出來;許多傳染病都有一個潛伏期和“窗口期”,在體內產生抗體或出現臨床癥狀之前是很難確診的;有些人的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各項指標雖在正常范圍內但已接近疾病的臨界點,這也是需要認真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