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檢查
血常規包括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及白細胞分類計數4項。
1、全身各部位感染性疾病,可以使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數值發生變化,大多是增高;
2、白細胞降低:多見于病毒感染,建議復查,長期明顯減少可見于藥物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進、放射線的影響,使白細胞總數降低及造血功能障礙所致疾病,建議客人可短期復查;
3、紅細胞、血紅蛋白、紅血球壓積三者同時降低時,提示貧血,根據細胞的大小及染色分為缺鐵性貧血、失血性貧血、惡性貧血,建議到專科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
4、血小板減低可見于某些生理狀態,如女性月經期。長期明顯減低可見于全身性出血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白血病等。
血脂
血脂檢查通常包括四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這四項血脂指標中,危害大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它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的危險因素;其次是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同樣也是心腦血管病致病的危險因素,這三項的指標若是高了,就需要小心提防了。
在人體內,甘油三酯與低密度脂蛋白結合,就形成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就是“壞”膽固醇,如是它的指標高了,就成為危險的致病因子,所以是重點防范對象。
若是甘油三酯與高密度脂蛋白結合,可形成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不僅不促進動脈硬化斑塊的出現,還能抑制斑塊的形成,把血管壁上的膽固醇運給肝臟來分解。也就是說,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血脂四項中唯一的抗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是“好”的膽固醇,它的指標若是低了,才是致病的危險因素。
由此可見膽固醇有“好”“壞”之分。
尿常規檢查
尿常規檢查內容包括尿的顏色、透明度、酸堿度、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管型、蛋白質、比重及尿糖定性。
1、顏色:正常尿呈淡黃或草黃色,尿色可因食物、藥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變化。
2、細胞:在臨床上尿中有重要意義的細胞為紅細胞、白細胞及小圓上皮細胞。
①紅細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見紅細胞,離心沉淀后每高倍鏡視野不超過3個。若尿中出現多量紅細胞,則可能由于腎臟出血、尿路出血、腎充血等原因所致。劇烈運動及血液循環障礙等,也可導致腎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現蛋白質和紅細胞。
②白細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數白細胞存在,離心尿每高倍鏡視野不超過5個。異常時,尿中含有大量白細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膿性病變,如腎盂腎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
③小圓形上皮細胞。正常尿液中,有時可發現少數脂肪變性的小圓形上皮細胞。若腎小球腎炎時,尿中上皮細胞增多。若腎小管有病變時,可出現許多小圓形上皮細胞。
3、管型:正常尿液中僅含有極微量的白蛋白,沒有管型,或偶見少數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現1個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個腎單位的情況,是腎臟疾病的一個信號,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4、蛋白質:一般認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質量約為40~80mg,常規定性檢測為陰性。病理性蛋白尿見于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急性腎功能衰竭、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妊娠中毒癥、狼瘡性腎炎、放射性腎炎及腎內其他炎癥病變、中毒、腫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