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人們對于自己的健康意識逐漸增強,體檢也在他們的生活圈子刮起了一場時尚風。但是,很多人盲目的體檢導致自己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那么,我們該怎樣避免這些誤區呢?我們又該怎樣選擇合適自己的檢查項目及了解那些注意事項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普及一下健康體檢小常識。
體檢只是了解自身健康以及預防疾病的一種手段,體檢后積極的進行健康管理才重要的目的。否則,不僅使體檢失去了真正的意義,還會使疾病更快的到來。
案例大觀
忽視體檢報告結果一命嗚呼
很多人都知道體檢有利于自身健康,但是,對于自己的檢查報告卻選擇性的忽略。小編在此告訴大家,體檢結論是對受檢者健康的概括及總結,我們應正確的保存起來,以便于與下次檢查結果作出比較。那么,有哪些案列在提醒我們要正視檢查結果呢?
案例一:某單位退休職工體檢,有位67歲老人胸片發現小結節,體檢報告上明確要求進一步檢查。但老人拿到報告后根本沒看一眼就放在抽屜里。數月后因身體不適到醫院就診,經檢查后診斷為“肺癌”,錯過了治療的機會。
案例二:某單位處長連續做了三年體檢都沒有發現器質性變化,卻在第四年突然查出尿毒癥。翻開往年的體檢報告才發現,原來在第一年的報告里已有“苗頭”,且數據逐年上升,每年的報告都明確要求他到腎科做進一步檢查,然而他卻從來沒有留意過醫生的報告建議。
專家解析:“現在很多人逐漸重視體檢,但卻忽略了體檢后應該干的事。其實,體檢只是對身體某一個特點時期部分狀態的描述,即健康資料的收集手段,后續的健康管理才是終目的。”
如果想對健康真正的負責,不論是體檢中心還是個人都應該更加注重健康管理。一些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進行干預。體檢的癥狀意義在于及早發現、及早診治。所以,我們應自己增強自己的健康意識,正確管理自己的健康。
特別關注
體檢后不能蒙查查一定要重視體檢報告
不少人重視體檢,但不重視體檢報告上的數據:要不事不關己,認為體檢過程比結果重要;要不似懂非懂,對指標的含義一頭霧水。醫生提醒,陷入“體檢后誤區”者一定要重視看體檢報告。
誤區一不懂體檢報告無所謂別麻煩醫生
體檢后要認真閱讀體檢報告,了解自己的需求,查看報告是否提示了某方面的問題,是否有警告標志。“看體檢報告不只是看字面上的數據,還要看字面下的含義。即便沒查出什么問題,也不代表你很健康!”
符力主任指出,看體檢報告不只是看有沒有病,還要看有沒有得病的風險。報告是靜態的,人是動態的。體檢反映的只是當下的狀況,即使數據在正常范圍內,但并沒有反映其上升或下降趨勢。
因此,拿到檢查結果應該積極咨詢醫生,并將個人的家族病史、生活習慣、食物耐受等信息告知醫生,積極配合體檢中心的健康管理。醫生不僅可以結合你個人的生活習慣、家族遺傳以及其他相關指標來分析、提醒你,給你有用的建議,還能告訴你,你所檢查的項目是不是齊全。
誤區二數據在正常范圍內代表身體沒問題
“指標未超出正常值,不代表絕對正常。”符力主任指出,目前,大部分體檢指標的設定是根據疾病標準而非健康標準來定,換句話說,體檢指標正常只能說明身體狀況達到60分的及格標準,卻不能說明身體是健康的。
此外,指標是因人而異的。“比如血脂、膽固醇指標的正常值標準僅僅針對健康人群,但對于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人來說,這樣的數據可能就是一個危險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