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尿酸增高就是痛風嗎
如今,越來越多的體檢報告中出現“尿酸增高”的字樣。尿酸的增高自然而然讓人想到痛風。那么,尿酸升高是否就可以診斷為痛風呢?
張禹教授說,尿酸升高雖是診斷痛風的重要依據,但尿酸升高不一定都是痛風,可引起尿酸升高的疾病和因素還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各種慢性腎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酒精中毒,以及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動物的肝、腎、心、腦以及魚卵、沙丁魚、豆類、發酵的食物等)、劇烈運動、低氧血癥、燒傷等情況。
只有高尿酸血癥而無痛風癥狀,不能診斷為痛風,也不能認為是痛風前兆,可能只是某些疾病或因素單純并發尿酸升高。所以,測出的血尿酸應結合患者的癥狀、體征、X線檢查、關節滑液檢查尿酸鹽結晶等加以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是否患痛風的診斷。
5.心臟早搏并非就是心臟病
早搏在正常人中十分常見,如果用心電圖對正常人作24小時的連續觀察,可能記錄到早搏的人會達到80%。多數人并無不適的癥狀,或僅僅感到心蕩一下,或1次跳得很重,或心臟扭動一下等感覺。頻繁的早搏,大多使人感到心悸、胸悶、疲乏等不適。
早搏也并非皆由疾病造成。情緒緊張、激動、過多吸煙、大量飲酒、喝濃茶,甚至便秘皆可引起早搏。
胡大一教授說,在臨床上,早搏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發現早搏并不意味著患有心臟病。發現早搏以后(特別是早搏數量較多時),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有關檢查,例如心電圖運動試驗、X線胸片、心臟超聲以及常規血液檢驗。如果這些檢查沒有異常,一般提示早搏不是病理性的,不需要特殊治療。
6.膽囊里“有東西”,切還是不切
體檢發現膽囊結石,很多人都會感到左右為難:治療吧,自己又沒有任何不舒服,好像又犯不著花那冤枉錢;不治吧,總覺得肚子里裝著顆“定時炸彈”,心里又不踏實。
發現無癥狀膽結石確實不應置之不理。因為膽囊內的結石是一個隱患,即使當前無癥狀,將來也有可能因結石阻塞膽囊管而發生急性膽囊炎。對于治療方式的選擇,張禹教授說,傳統做法是膽囊結石不管有無癥狀,年齡大小,均應力爭盡早將膽囊“一切了之”。理由是留下膽囊,結石復發率高,且會增加膽囊癌的發生率。而隨著“內鏡微創保膽取石術”等新技術的日漸成熟,現在也可以保膽取石,避免了切除膽囊后出現的消化不良、反流性胃炎等并發癥。
對兩種不同的意見,張禹教授說,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對待,總的原則是首先考慮保膽取石,然后再考慮膽囊切除。即對膽囊當保則保,當切則切,不能一概而論。
至于體檢發現的膽囊息肉,張禹教授表示一般不需治療。因為膽囊息肉的病理分型通常為肌腺瘤(病)、炎癥性、膽固醇性和腫瘤樣(腺瘤)4種,前三種不會惡變,后一種應動態觀察變化,定期復查B超。
7.脂肪肝,B超“說了不算”
目前,體檢出現了一個共同的現象——脂肪肝多。很多單位脂肪肝檢出竟占受檢人數的1/3以上。究其原因,張禹教授指出,除與進食高脂高熱量食物(肥胖)、飲酒者增多等因素有關外,也與一些體檢醫生過于武斷的判斷有關。
張教授說,診斷脂肪肝,除看B超外,一定還要看血脂和肝功能情況,也就是說診斷營養過剩性脂肪肝,不能單靠B超檢查。現在不少B超醫生根本不過問血脂和肝功能情況,僅靠B超一項檢查所見就下了診斷。因此,目前脂肪肝之所以這么多,有人為因素造成的假象。
而且,由營養過剩引起的單純脂肪肝,肝內脂肪是可逆的,一經調整飲食結構、加強鍛煉和減肥后,脂肪肝便可明顯減輕或消失,一般不需服藥。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極少發生,切莫輕信廣告宣傳。
體檢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一、心電圖檢查
做心電圖檢查之前應適當的休息5-10分鐘,不可在運動、飽餐或吸煙后進行檢查,因為這些因素會直接導致心電圖異常,從而影響了醫生對于疾病的判斷。作飽餐試驗及雙倍二級梯運動試驗檢查時應保持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