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浴療法
取益母草、香附、乳香、沒藥、夏枯草各20克,水煎2000毫升足浴,每次15-20分鐘,每天1次,連續3-5天。
取嚏療法
皂莢30克、冰片10克,共研極細末,取少許置于掌中,并捂鼻呼吸,頃刻噴嚏頻作,繼而微汗痛減,每天2-3次。
外敷療法
用川烏、草烏各5克共研細末,再用蔥汁、蜂蜜調勻,外敷少腹部疼痛處,每敷2-3小時,每天1次。
貼穴療法
①取關元穴、三陰交穴(內裸上3寸、脛骨后緣處取穴),用1/2張察香壯骨膏分別貼于以上穴位,并用自己拇、示指按壓,每天3-5次。3-5天更換1次。
②急性子或王不留行子,用傷濕止痛膏粘貼于三陰交穴、中沖穴(中指尖端中央)。并加服金雞片或婦科千金片,每次6片,每天2次,飯前服。
保持小腹溫暖
經期時在家中可以暖水袋敷小腹、蓋電氈,或在辦公室長備暖寶寶對腹部加熱,有助促進血液循環、放松繃緊的肌肉,舒緩脹痛感。
遠離生冷食物
長輩都說經期前中后期間戒冷飲和生冷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引起腸胃敏感和肚瀉,子宮的前面是膀胱,后方是大腸,吃生冷食物會增加腸道負擔,一旦腸道受刺激而痙攣或肚瀉引致下腹疼痛,無形中就會加劇痛經。
補充鐵質
據美國麻省大學一項長達10年、訪問約3000名女性的綜合研究顯示,吃多植物類鐵質食物的女性,患經前綜合癥的風險比吃得少的女性低40%。因此每日攝取20毫克植物類鐵質,患經前綜合癥的風險會開始下降;每日攝取達50毫克,相關風險則降至低。因此,平日不妨多吃綠葉類植物和豆類。
適當運動量
運動量越多的婦女,越少出現經前癥候群及痛經的情況;另一個以職業運動員為對象的研究則指出,運動員比不常運動的婦女,受痛經的困擾比例減少至50%。運動可以促進腦部釋放有興奮和鎮痛作用的安多酚,同時可以松弛身心,減低行經時子宮收縮的機會,平日多做運動對舒緩痛經有好處。行經期間, 當然不適宜做劇烈運動,但運動量較小的帶氧伸展運動、緩步跑則絕對適合。
改善不良姿態
站姿和坐姿不良也會引致痛經?事實是脊椎與子宮以韌帶相互連結,姿勢不正確會造成子宮頸口變窄及子宮傾斜等問題,經血不能順利排出便會引致痛經。久坐對腹股溝會造成壓迫,令子宮附近的肌肉血液循環不良,所以平日要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坐久了更要不時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