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性焦慮(廣泛性焦慮)
(1)情緒癥狀在沒有明顯誘因的情況下,患者經常出現與現實情境不符的過分擔心、緊張害怕,這種緊張害怕常常沒有明確的對象和內容。患者感覺自己一直處于一種緊張不安、提心吊膽,恐懼、害怕、憂慮的內心體驗中。

(2)植物神經癥狀頭暈、胸悶、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頻、尿急、出汗、震顫等軀體方面的癥狀。
(3)運動性不安坐立不安,坐臥不寧,煩躁,很難靜下心來。
2、急性焦慮發作(驚恐發作、驚恐障礙)
(1)瀕死感或失控感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幾乎跟正常人一樣。而一旦發作時(有的有特定觸發情境,如封閉空間等),患者突然出現極度恐懼的心理,體驗到瀕死感或失控感。
(2)植物神經系統癥狀同時出現如胸悶、心慌、呼吸困難、出汗、全身發抖等。
(3)一般持續幾分鐘到數小時發作開始突然,發作時意識清楚。
(4)極易誤診發作時患者往往撥打“120”急救電話,去看心內科的急診。盡管患者看上去癥狀很重,但是相關檢查結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診斷不明確。發作后患者仍極度恐懼,擔心自身病情,往往輾轉于各大醫院各個科室,做各種各樣的檢查,但不能確診。既耽誤了治療也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1、久坐。它容易導致健康狀況不佳,運動減少,增加焦慮癥患病風險。
2、空氣污染。一項針對7.1萬名女性參與者的調查發現,居住地離繁忙道路50~200米之間的女性焦慮感要明顯高于居住在道路200米以外的女性。
3、愛吃快餐。巴西研究發現,食用高脂食物會增加焦慮感。

4、腸胃功能紊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發現,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患上焦慮癥的可能性是非患者的兩倍,女性發病風險會更高。專家提醒,焦慮對身體百害而無一利,生活中要盡量避免消極情緒的困擾。
總結:如果你不想患上焦慮癥,小編建議你在平時要注意加強鍛煉,即使不能每天抽出時間去做運動,也至少在周末的時候要多鍛煉。還有就是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不要總是吃一些快餐,這樣也會增加患上焦慮癥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