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食物,不過在食用雞蛋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有些誤區,這些誤區會導致我們不能好的吸收雞蛋的營養。雞蛋在我們餐桌上出現的頻率非常高,但是如果細究起來對雞蛋的了解,很多人卻會疑問,吃雞蛋還會陷入誤區?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吃雞蛋的誤區。
吃雞蛋的誤區
1、農家蛋更營養
真正的農家蛋(土雞蛋)可能會更好吃一些。但檢測表明,農家蛋的各個營養素含量并不比普通雞蛋更高。另外,放養土雞的產蛋環境衛生狀況不好把控,雞蛋受到糞便污染的可能性較大。
2、生吃
生吃雞蛋會干擾生物素(一種B族維生素)的吸收,雖然偶爾生吃雞蛋不會導致生物素缺乏,但生吃雞蛋易感染細菌。
生吃雞蛋很可能會把雞蛋中含有的細菌(例如大腸桿菌)吃進肚子去,造成腸胃不適并引起腹瀉。并且雞蛋的蛋白含有抗生物素蛋白,需要高溫加熱破壞,否則會影響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使身體出現食欲不振、全身無力、肌肉疼痛、皮膚發炎、脫眉等癥狀。
3、隔夜
半生熟的雞蛋,在隔夜了之后吃卻不行!雞蛋如果沒有完全熟透,在保存不當的情形下容易滋生細菌,如造成腸胃不適、脹氣等情形。同時,有的人認為雞蛋煮越久越好,這也是錯誤的。雞蛋煮的時間過長,蛋黃中的亞鐵離子與蛋白中的硫離子化合生成難溶的硫化亞鐵,很難被吸收。
4、過量
如大家所知,雞蛋含有高蛋白,如果食用過多,可導致代謝產物增多,同時也增加腎臟的負擔,造成腎臟機能的損傷。所以一般老年人每天吃1~2個雞蛋為宜。孕婦、產婦、乳母、身體虛弱者以及進行大手術后恢復期的病人,需要多增加優良蛋白質,每天可吃3~4個雞蛋,但不宜再多。
5、煮雞蛋時間越長越好
吃雞蛋好的狀態是蛋清已經凝固,而蛋黃處于半凝固或流動的狀態。這樣既可以保證消化吸收率,又可以避免營養素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