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生活中比常見的一種調味料,在家庭中、飯店等烹飪場所都會有味精的出現,常常被用來增加湯和菜類的鮮味。而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現代的味精主要來源于淀粉、甘蔗和甜菜的發酵。雖然味精是很好的增鮮劑,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味精對健康并不利。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同來了解味精的一些危害,以及哪些食物中并不需要添加味精。
味精對人體的兩面影響
1.對人體的益處
味精的發現并流傳下來,說明味精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對人體也存在積極的作用。
首先,味精具有強大的提鮮作用,據網絡上的測試數據顯示,將其稀釋300倍左右還有鮮味的存在。雖然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作用,但是可以通過提升食物的鮮美程度,而提高食欲。
其次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其進入人體之后會分解產生谷氨酸,而谷氨酸還是人體正常的代謝和需要的產物,并且其還可以被人體的腦細胞所利用。
另外,有報道稱谷氨酸鈉對慢性肝炎、神經衰弱和胃部胃酸缺乏有一定的作用。
所以,味精對人體也存在積極作用的一面,那么近年來所提出的不利的一面有哪些呢?
2.對人體的負面影響
有些網絡數據顯示長期食用味精會導致體重超標現象的出現,并且認為這可能和引起人體食欲有關。但是除此之外,味精對人體還有中毒和阻礙其他營養物質吸收的影響。
會有中毒現象:正常的味精食用量是對人體沒有毒性的,但存在少部分會有中毒現象,如面部潮紅、頭痛、出汗、口腔麻木以及胃部灼痛等現象。而這種現象在西方國家容易出現,但確切關系并沒有得到證實。
影響鋅元素吸收:食用味精之后人體內的谷氨酸會增加,容易和鋅元素形成谷氨酸鋅,經過尿液的排泄出體外。而這種現象常在兒童、嬰兒身上發生。而如果是孕婦長期食用味精,則會導致胎兒的鋅缺乏。
影響其他元素的吸收:長期并大量的食用味精所引起的體內谷氨酸升高,還會影響人體對鈣離子和鎂離子的吸收利用,可能在短期內會出現如惡心、口干和頭暈等不適現象,長期則對內分泌、骨骼、肌肉和血管系統等不利。
變相的增加體內鹽分:味精也屬于一種鹽,其進入體內之后分解出鈉離子,而鈉離子攝入過多會導致血壓的升高。
另外,因為味精會增加食物的鮮味,長時間會引起對鮮美食物的依賴性,不再添加味精反而會降低食欲。
哪些食物中不宜添加味精
1.高湯類不宜使用
高湯一般采用動物骨頭、動物肉烹制而成,其本身味道已經鮮香,使用味精只會蓋過其本身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