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都是媽媽心頭肉啊,只要寶寶一生病,家里人就開始慌了,特別是寶寶發燒,就害怕燒過了引起其他疾病,那么你知道寶寶發燒的誤區有哪些嗎。如何治療寶寶發燒呢,寶寶發燒正確處理方式是什么呢,一起來看內容介紹吧。
寶寶發燒的誤區
誤區一:通過“捂熱”出汗退熱
通過焐熱的方式來退燒是平時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方法了,也有些家長式害怕寶寶發燒會冷,所以要給寶寶蓋上厚被子,在平時生活中用焐出汗的方式來發到退燒的大有人在,其實,這種做法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如果寶寶發燒了,還是不要用這種方式比較好。
孩子在發燒的時候,末梢循環變得較差,手腳摸起來可能會有些涼涼的,但這并不是因為孩子穿得不夠多。而且孩子在發燒的時候,包得嚴嚴實實反而會影響到機體的散熱,使體溫上升,甚至處于高熱狀態。
在高熱時末梢血管可代償性擴張,使出汗增多,同時機體代謝亢進,耗氧量增加,加之寶寶長期在這種悶熱的高熱環境中,處于缺氧狀態,長時間下來,極有可能會導致機體多器官、多系統受累。
正確做法:當孩子發燒時,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開,使其充分散熱,并注意室內空氣保持流動,但要注意寶寶手腳的保暖。
誤區二:孩子發高燒了也要等醫生看了再處理
還有部分家伙在那個擔心給寶寶吃完退燒藥會影響醫生診斷病情,所以不給寶寶吃退燒藥,而且也不采取其他方式來給寶寶降溫,除非是見到醫生才開始行動,或者是孩子都已經發高燒了,在家不處理就直接抱過來醫院,在診室外焦急地等候。
正確做法:如果孩子已經發燒到38.5℃以上了,就應該積極先給孩子降溫,尤其是已經高燒的寶寶,如果長時間高燒不處理的話,容易造成孩子高熱驚厥、暈厥等的發生。
誤區三:一發燒馬上用退燒藥
有些家長一見到孩子發燒,就馬上給孩子服用各種退燒藥,吃藥后沒有馬上見效時,又立即換另一種退燒藥。其實這也是不正確的。
正確做法:一般來說,孩子的體溫在38.5℃以下,我們都是建議物理降溫為主,超過38.5℃了才在物理降溫的同時給予退燒藥。目前市面上的退燒藥品種繁多,家長在選用時,好選用兒童劑型的退燒藥,尤其是小嬰兒,可以選用一些滴劑類的退燒藥。
在使用退燒藥的過程中,家長也要需要注意了,如果服用了退燒藥后孩子體溫還是沒有降下來,也不能馬上再用一次退燒藥或者更換其他退燒藥,要間隔4-6個小時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燒藥,同時,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