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每天要刷牙,幾乎沒有家長會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刷舌苔。長大后,刷舌苔的人也非常少,有小部分由于牙齒發黃或者口臭濃重,去看牙時,才聽說要多刷舌苔的說法。至于舌苔到底是什么,刷牙時是否要刷舌苔,今天就來為大家解釋清楚。
舌苔也就是附著在味蕾上的一層薄薄的膜,由于直接和食物接觸,薄膜上的物質組成會極其復雜,包含了食物殘渣,脫落的細胞,唾液以及細菌等。由于是覆蓋在味蕾上,舌苔厚重時,會影響到味蕾的功能,以及個人的食欲。其中含有的食物殘渣以及細菌,也會在大量累積時,危險到口腔健康,一些人的口臭也和舌苔上的物質是有關系的。
在做口腔方面的檢查,或者配合調理口腔問題時,有些人確實會被要求刷舌苔。口臭重,味覺下降,也需要定期刷舌苔。對于正常人而言,刷舌苔就沒有必要,反而會影響到對自身疾病的判斷。
所謂的“望、聞、問、切”其中的望和聞,都包含了觀察舌苔以及味道。小時候感冒發燒,去診所時,也會被要求伸舌頭,幫助判斷存在的問題。舌苔也被視為五臟的反射,不同的問題,也對應著身體不同的狀況。與其關注是否要刷舌苔,對舌苔顏色等問題的關注,顯然更為重要。
正常人的舌苔是淡紅淺白色的,舌頭也不胖,顯得潤滑。突然間看舌苔的人,會因為舌苔發白而感到驚慌,就沒有必要了,這反倒是脾胃功能正常,身體健康的標志。發現舌苔的顏色發黃,發灰變黑時,則需要留意,刷不刷舌苔并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