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潛伏期延長
原發性子宮收縮乏力的后果常常是潛伏期延長。正常潛伏期一般平均值為6~8h,上限為16~20h,我國教科書確定為16h,超過16h為潛伏期延長。必須指出當潛伏期超過8h就應認為有延長傾向,需著手處理。潛伏期延長孕婦頭盆不稱及胎頭位置異常發生率均高于正常潛伏期孕婦,故潛伏期延長多系器質性因素所引起。
4、胎頭不銜接或延遲銜接
產婦于臨產后胎頭尚未銜接的征象可能與骨盆入口形態有關,對此不必過分擔心,但要嚴密觀察產程,然而對胎頭高浮、高位在-3cm或-3cm以上者必須提高警惕。正常情況下宮頸擴張5cm時胎頭應已銜接,若在宮頸擴張5cm以后胎頭方銜接稱為延遲銜接,說明胎頭通過骨盆入口平面時曾遇到困難。若在宮頸擴張5cm以后直至開全,胎頭始終未能銜接者稱為胎頭不銜接,說明胎頭在骨盆入口平面存在嚴重的頭盆不稱或胎頭位置異常。
5、宮頸擴張延緩
初產婦宮頸擴張進入活躍期后加速,一般認為宮口擴張3~4cm時為加速階段,4~9cm為大加速階段。9~l0cm(宮口開全)為減速階段。
03骨產道異常性難產有哪些典型癥狀
一、按骨盆狹窄平面分類
1、入口狹窄
大多數表現為入口平面前后徑狹窄,即扁平型狹窄。
2、中骨盆-出口狹窄
此處所指的出口狹窄是指骨質圍繞的出口面狹窄,由于它與中骨盆非常接近,大小形態相似,甚至略小于中骨盆,是陰道分娩的后一關,故實際上出口狹窄也提示中骨盆狹窄,因此,Benson認為中骨盆與出口面是一回事,并提出中骨盆-出口面難產的概念。
中骨盆-出口狹窄又稱漏斗型狹窄,分為3種:
(1)中骨盆及出口面橫徑狹窄:骨盆兩側壁內聚,常見于類人猿型骨盆扁平型骨盆;
(2)中骨盆及出口面前后徑狹窄:骨盆前后壁內聚,多系骶骨為直型的單純性;
(3)混合型:中骨盆及出口面的橫徑與前后徑均狹窄,骨盆兩側壁及前后壁均內聚,常見于男性型骨盆,中骨盆及出口面橫徑狹窄和混合型兩型骨盆易發生持續性枕后位,因為類人猿型及男型骨盆入口前半部狹小,后半部寬大,胎頭常以枕后位入盆,但胎頭縱徑難以在橫徑狹窄的中骨盆平面向前旋轉135o成為枕前位,中骨盆及出口面前后徑狹窄型骨盆入口面多呈扁型,胎頭以枕橫位入盆,由于中骨盆前后徑狹窄而橫徑正常,因此胎頭持續于枕橫位,甚至直達盆底,若胎兒不大,還可能徒手將胎頭旋轉至枕前位娩出;若胎兒稍大則容易發生梗阻性難產,須以剖宮產結束分娩。
中骨盆-出口狹窄而入口面正常的漏斗型狹窄骨盆,胎頭多能銜接入盆,但抵達中骨盆后胎頭下降緩慢甚至停滯,臨床表現為第一產程前半段正常,而第一產程末宮頸擴張延緩或停滯,第二產程延長,因此,當宮頸已開全,胎先露下降至坐骨棘水平以下停滯,應注意是否漏斗型骨盆狹窄,胎頭是否為持續性枕橫位或枕后位,此時決不可被胎頭嚴重的變形和水腫所造成的胎頭已進入盆底的假象所蒙蔽,而盲目地決定由陰道助產,否則將給母兒帶來極大的危害,故若系漏斗型骨盆狹窄,不宜試產太久,應放松剖宮產指征,嚴重狹窄者應行選擇性剖宮產。
3、入口,中骨盆及出口均狹窄(均小型狹窄):
骨盆入口,中骨盆及出口平面均狹窄時,稱均小型狹窄,可分為3種類型:
(1)骨盆形態仍保持女性型骨盆的形狀,僅每個平面徑線均小于正常值1~3cm,均小骨盆多見于發育差身材矮小的婦女;
(2)單純性扁平骨盆,但三個平面的前后徑均縮短;
(3)類人猿型骨盆,三個平面的橫徑均小,三者中以①型多見,此型骨盆雖各個徑線稍小,若胎兒不大,胎位正常,產力強,有時也可由陰道分娩,但多數由于全身體格發育不良,往往出現子宮收縮乏力,需手術助產,如胎兒較大,或胎頭為持續性枕后位或枕橫位時,則難產機會更大,故對均小型骨盆的產婦剖宮產指征也不宜掌握過緊。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于骨產道異常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了骨產道異常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骨盆入口、中骨盆及骨盆出口的橫徑均縮短,前后徑稍長,坐骨切跡寬。測量骶恥外徑值正常,但髂棘間徑及髂嵴間徑均縮短。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關于疾病的相關知識,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