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和器質性病變相鑒別
沙衛紅強調,IBS是功能性疾病,并不是器質性問題,癥狀上和器質性病變大致有以下區別:器質性胃腸病可能會出現膿血便或脂肪瀉,而IBS患者絕對不會有血便,“有時候排硬便時會有一些黏液,有的病人會害怕。
這個時候出現的黏液其實是身體的自我調節,因為排出太硬的大便可能會劃傷腸道,為了潤滑大便以便排出,腸道會自身分泌一些黏液。”器質性病變引起的腹痛和排便不相關,而IBS的癥狀往往在餐后加重、排便后減緩。如果出現發熱、消瘦等“報警癥狀”,就要警惕是否器質性病變了。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區別是,IBS受情緒的影響非常明顯,當情緒緊張、焦慮時,就容易引發癥狀。
IBS的診斷需要排除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炎性腸病、結直腸腫瘤、甲狀腺疾病、糖尿病、慢性胰腺炎、乳糖不耐受等其他疾病,因此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
“由于IBS不會直接致命,因此很多患者甚至醫生都會不以為意。有的醫生可能會告訴患者:‘檢查沒有異常,你可以不用看。’但這樣他們反而更加懷疑自己患了什么疑難雜癥:‘我確實很難受啊,難道是有什么大問題沒有查出來?’因而導致患者的心理也受到影響。”沙衛紅表示,60%的患者伴有情緒障礙,如焦慮或抑郁等。
治療:不主張輕易服瀉藥
生活方式治療是IBS治療的基礎。生冷食物、辛辣食物、油膩食物、高咖啡因的食物、除酸奶外的奶制品、過量飲酒、個人不耐受的食物等,都是誘發或加重IBS癥狀的常見食物,患者應限食。另外,患者還應該保持規律作息、充分的睡眠,戒煙戒酒,適度的體育鍛煉,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
除了生活方式治療以外,也可以利用藥物對IBS進行對癥治療。腹痛者可以服用解痙劑、腸道動力調節劑,腹部不適者除了解痙劑,益生菌也會有些效果。腹瀉者可以服用止瀉劑、解痙劑或益生菌。便秘者好是給予一些促動力藥,“一般來說,消化專科高年資的醫生不會太輕易地使用瀉藥。如果不是已經十多天沒大便、患者很難受、一定要快速解決的話,是不主張用瀉藥的,因為瀉藥不是真正意義上改善癥狀。”沙衛紅介紹,如果便秘者是腸道動力出現問題或者內臟處于高敏狀態,可以給予一些解痙劑進行調節,常見的解痙劑包括匹維溴銨、奧替溴銨等選擇性腸道平滑肌鈣離子拮抗劑,以及東莨菪堿、阿托品、普魯本辛抗膽堿能藥物等。
沙衛紅提醒,IBS和精神心理因素的關系不容忽視。精神壓力可以改變腸道運動、增加內臟的敏感性,這些對IBS發病起重要作用。對于重度IBS患者,尤其是合并心理異常的患者,應尋求心理專科的咨詢或治療,同時對癥狀進行藥物治療,對改善癥狀會有很大的幫助。
結語:以上就是關于腸易激的 有關內容,如果你出現上述的這些情況,那么你一定要小心了,遇到這樣的情況要及時的去醫院進行就診哦,查明原因及時的治療。另外要注意飲食習慣,不要自己亂用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