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
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食鑒本草》即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
《本草經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谷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罩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可以說凡虛弱之人,粳木皆宜,尤脾虛之人,宜食之。
糯米
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代孫思邈說:“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泄。”所謂脾病,乃指脾虛為病之義。
《本經逢原》說得好:“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滯。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鍋巴
又稱鍋焦。性平。《本草綱目拾遺》中說它“補氣,運脾,消食,止泄瀉”。凡脾虛不運,飲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虛久瀉者宜食用。
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兒常用健脾消食的“鍋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梁侯瀛集驗良方》中用以治療“老幼脾虛久瀉不愈”就是用鍋巴同蓮子肉為末加白糖調服,頗有效果。
西國米
又稱西谷米,西米。白凈滑糯,營養豐富。性溫,昧甘,能溫中補脾,凡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頗宜。《柑園小識》記載:“西谷米健脾運胃,久病虛乏者,煮粥食宜。”
番薯
俗稱甘薯、山芋、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峨S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
《本草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花生
性平,味甘,中醫多認為有補脾養胃的作用。如《本草備要》說它能“補脾潤肺”。《滇南本草圖說》又指出:花生“補中益氣”。
《藥性考》記載:花生“炒熟用開胃醒脾”。清代醫家張璐也認為:“長生果能健脾胃,飲食難消者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