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大腦一直在進化,但是否會永遠進化下去?人類是否會越來越聰明?這是科學家一直希望解決的問題。新科研證明,人類的腦容量無法增加,神經元不能縮小,因此,人類大腦也有局限性,人類大腦不可能永遠進化下去,我們的大腦不可能變得更加強大。從物理學的角度看,人類大腦也不可能永遠進化。
如果大腦繼續生長就會從其他重要器官奪走更多的能量和養分令人類的生存能力受到威脅。幸運的是,人類的智商仍有可能繼續提高,但這主要借助于外力,從書寫到互聯網的技術讓我們的思想打破了人體疆界。另據研究,在未來20年之后人類將可備份人類大腦包括所有記憶。果真如此,人類大腦是否繼續進化,可能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大腦比你想像的更重些
人類是“萬物之靈”,但我們在宇宙中究竟處于怎樣的地位?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由我們的大腦所決定。英國分子生物學家以及作為1953年確定DNA結構專家之一的弗朗西斯·克里克曾經在其著作中說過“如果我們想要正確地確定我們(人類)在這個廣闊而復雜宇宙中的位置就必須精確地了解我們的大腦。”
人腦比大家可能認為的更重,約占普通人體重的2%,由液體、脂肪和蛋白構成,密密麻麻分布著1000億個神經細胞,通過產生和傳遞電子信號相互溝通。這些信號協調身體的每個動作,每個想法、記憶和感覺都源于它們。但是,我們對神經細胞的工作機制的了解遠遠不夠。
我們剛一出生時,大腦僅僅是其成年大小的四分之一,1歲時這一比例升至四分之三,8歲時幾乎就接近成年狀態,但從20歲開始,整個趨勢卻顛倒了過來:大腦重量以每年大約1克的速度遞減。像CT和核磁共振成像掃描這樣的先進成像技術讓我們對大腦工作時的結構有了深入了解,而PET和fMRI掃描這樣的技術更進一步,通過顯示哪部分被激活揭示大腦的功能機制。
大腦以兩種方式存儲記憶
記憶是人類生活之所以如此豐富多彩的基石,與我們的一系列能力存在密切聯系,例如學習、講故事甚至于能否認識對方。記憶力的好壞完全取決于我們的大腦。近幾年,科研人員將有關記憶的研究上升到結構與分子層面。根據他們的研究發現,記憶存儲于神經元連接內的很多大腦結構,其長期穩定性甚至依賴于一個單一的分子。
大腦以兩種方式存儲記憶。根據麥吉爾大學和加拿大神經系統科學及心理健康和成癮研究院的研究,一步棋、客房門牌號等短期記憶由大腦內高度發達的額葉前部負責處理。在大腦深處的海馬狀突起,短期記憶被轉換成長期記憶。
麥吉爾大學表示,海馬狀突起同時從大腦不同感覺區域獲取記憶并將它們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記憶集。舉個例子來說,你可能記得整場晚餐派對而不是多個有關派對場面、聲音和味道的單個記憶。
麥吉爾大學指出,隨著海馬狀突起對記憶進行處理,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與記憶結合,終形成一個穩固的聯合體。例如,如果聽到一段音樂,你可能回想起其他一系列與聽到這段音樂時的場景有關的記憶。科學家在對大腦進行掃描時發現,當人們回想起一個記憶集時,大腦不同區域均處于活躍狀態,說明記憶充當了一個索引,將大腦記錄的不同感覺和想法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