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研究員追蹤的8000多名1900年到1919年間出生的日裔美籍男性中,大約1200名男性都活到90多歲,甚至100多歲,當中有250人至今仍一直健康地生活。這些長壽者中,未滿157厘米的居多。
研究員分析發現,身體中與長壽有關的基因FOXO3,導致在早期發育身材較矮小,同時血液中胰島素濃度較低,患癌的風險也較低,因此身材較矮小的人壽命較長。但有研究強調,指結果并非絕對。有關研究刊登于《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
反應快慢影響壽命
在影響壽命的諸多因素中,反應力是很少被人提及的一個。近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系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反應快的人更長壽,反應慢的人早亡風險可能增加。
研究人員選取5000多名年齡在20~59歲的成年人,對他們進行了為期15年的追蹤隨訪。數據養生分析發現,與反應時間處于平均水平的人相比,反應較慢的 人早亡概率高出25%。研究人員在控制了其他風險因素(如年齡、性別、種族、社會經濟背景和生活方式)后,上述結論依然成立。
倫敦大學學院的養生研究者認為,反應速度的快慢,首先可以透露出身體中樞神經和其他生理系統的運行狀況;其次,來自愛丁堡大學和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格拉斯哥分會的研究者稱,反應速度能體現一個人的思維敏捷度,并測出智力狀況,而智力又是人整體健康指數的重要標志;再次,反應速度集中體現了身體各部位的協調能力。
針對這 一研究,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原所長高芳堃教授則表示,反應快還說明沒有患上認知障礙等會影響大腦功能的疾病,也證明了敏捷性、準確性、平衡力等都沒有問 題,較少出現跌倒等意外傷害,這對壽命的延長都有重要意義。
用手抓取尺子是測量反應快慢的簡單方法之一。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系教授 陸一帆說,讓別人幫忙將鋼尺按在平滑的墻面上,被測者的手放在離尺子末端約20厘米的位置。按住尺子的人突然放手,被測者用快速度把下落的尺子按在墻 上,然后測量尺子下滑的距離。距離越短,說明人的反應能力越強。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學教授喬治·巴佐克斯推薦了另一種測 試方法。研究發現,彈手指的速度也能說明反應力,被測者要在10秒內盡可能快地彈動手指,然后統計次數,彈得越多說明反應越快。這是因為人的反應速度與大 腦中髓鞘含量有很大關系,髓鞘含量越多,神經傳導速度越快,彈指速度也就越快。
能徒手抓住時速330公里移動物體的澳大利亞反應能力訓練中心教練安東尼·凱利建議,生活中可以通過一些有意識的訓練來提高反應速度。
練習單腿站立或蹲馬步
讓身體保持穩定的姿勢,能鍛煉全身的協調性和平衡感,這是提高反應力的基礎,但年紀較大的人應謹慎采用。
快慢交替練肌肉
肌肉能夠控制人體動作的速度和力量通過快慢運動交替,反復練習來培養肌肉的“運動記憶”,例如快慢交替跑,練習啞鈴時快幾下慢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