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文獻規定人的前后發際的長度為12寸,這樣,當“百會”穴朝上時是怎樣的姿勢呢?可以這樣來比照:假設頭部的前后發際之弧是一個半圓,低頭使得前發際之點與后發際之點在水平線上,那么,這樣頭部的頂點就是“百會”穴之后一寸與“后頂”之前半寸這個點。
頭部長度的一寸(同身寸)就是15度,那么這樣的低頭狀態頭部上抬約15度(一寸),就是“百會”穴朝上了。或者將兩耳朵對折,低頭使得兩耳尖向上的連線成為垂直線,也是“百會”穴朝上了。顯然這樣的情況下,人仍然是呈現略低頭狀態的。這種略低頭的姿勢在靜態氣功修煉中還是可以的,然而如果平時走路也是這樣,那么要平視前方,眼球就必然是需要往上翻了。顯然,武術中臨時往下看而偶然出現這種姿勢是存在的,但任何武術都是不可能經常總是這種姿勢的,太極拳當然也是不會例外的。
應該認為,任何武術雙方未接近時,為了有盡量廣闊的視野,頭部往往都是略微上揚抬起的,相對于約頭部的“囟會”與“前頂”之間朝天,而當相互近身時,頭部往往都是呈現視線成為平視,相對于約頭部的“前頂”與“百會”之間朝天。必須明白的是“虛靈頂勁”是具有武術要求的動態之中的頭頸部姿勢,任何武術都需要時時觀察對方上下左右變化的一舉一動;練拳是對于實際武術的模擬,當然也是必須這樣的。
觀察對方上下變化,自然的就是頭頸部的抬起與前俯;而頭頸部的抬起與前俯必然是會引起頭部向上的頂點部位發生變化的。在太極拳的“攬雀尾”過程中,頭頸部就需要有幾次幾度的上下運動。比如在“掤”時,頭就有幾度的抬起,在“捋”的過程中,就需要頭有幾度的前俯。
如果不是這樣,僅僅是以眼球的上下轉動來完成觀察對方的上下變化,那么,其一眼球容易疲勞且不如頭頸轉動靈活,其二頭頸勉強、不自然地持續維持固定不變的姿勢必然會引起局部肌肉的疲勞,從而造成慢性勞損引起類似“職業病”的頸椎病。
有的人太極拳練了很多年,竟然長期頸椎部位不適,就與受到這種錯誤“虛靈頂勁”的影響而維持著錯誤的練拳姿勢有關。曽有一個人練太極拳卻頸椎病長期不愈,原來在練拳時頭頸部就像是泥塑木雕的一樣,這樣練拳,即使原來沒有頸椎病,難保也是會罹患上頸椎病的。
由上述可見,太極拳的“虛靈頂勁”根本不應該去追求頭部什么穴位朝上,而如果去追求“百會”穴與“會陰”穴在同一垂直線中,或者去追求“百會”穴與“尾閭”穴在同一垂直線中,那都更是錯誤的。因為當“百會”穴與“會陰”穴在同一垂直線中時,人體的脊柱就已經處于很不自然的反張后仰了,“百會”穴與“尾閭”穴在同一垂直線時,人體的脊柱就更加反張后仰了。
至于什么“陰頂”時“百會”穴發熱、“陽頂”時“前頂”穴發熱純粹是屬于胡說八道。因為其一、古代的陰陽理論規定“前為陰、后為陽”,據此而分“前頂”與“百會”的位置“陰陽”,應該是“前頂”為“陰”、“百會”為“陽”。
怎么可以將“前頂”稱為“陽”、“百會”稱為“陰”呢?其二、平白無故頭部的某一點發熱,按照中醫理論,那應該是“虛陽上浮”的病態;按照氣功理論,也是屬于反映意念過重的偏差,應該及時向下調換意守點了。
總之,太極拳所謂的“虛靈頂勁”是動態的,在太極拳中是無時不在的,不僅“單鞭”時豎起的頭部是“虛靈頂勁”,“海底針”時前俯的頭部也是“虛靈頂勁”,不存在固定持續的頭部某穴位朝上與頭部某穴位與襠下某穴位在同一垂直線這樣的規定。
只要是脊柱挺直狀態中的頭容正直、頭頸部“虛空”不用力的放松與思慮上“虛空”因而精神提起的都是屬于“虛靈頂勁”。這樣來理解“虛靈頂勁”才是符合太極拳經典拳譜的,才是“正宗”的、正確的。
結語:綜上所述,您對太極拳之虛靈頂勁是否了解了呢?太極拳的虛靈頂勁在太極拳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天堅持練習太極拳能改善身體機能,同時提高身體靈活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