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與圓是美術中的省美標準,也是審視太極境界的標準之一。我們今天探討一下太極拳中的方與圓,太極拳的特點圓活輕靈,練習時,整個周身要保持在一個圓形內,下面隨著太極拳的方與圓學習一下吧!
論述太極拳中的方與圓
圓是中國的象征美,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武術,圓在其中起著重大作用,太極拳的運動軌跡是圓弧。
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不僅認為太極就是圓,而且認為太極拳是“有圓無直”的,這種說法當然也是錯誤的。因為太極拳無論是形態和運動軌跡都是包含著圓與方的。
因此《楊氏老譜·太極陰陽顛倒解》明白地將“圓”與“方”列為太極拳的一對“陰陽”。《楊氏老譜·太極正功解》也指出:“元之出入,方之進退,隨方就元之往來也;方為開展,元為緊湊,方元規矩之至。”
太極拳運動具有藝術省美作用,堅持練習太極拳能強身健體,在太極拳運動中,每個動作都是圓形運動。
明確地認為太極拳所有運動根本的抽象即“規矩之至”就是方圓運動。《楊氏老譜·太極四隅解》又指出:“四正即四方也,所謂掤捋擠按也;初不知方能始圓,方圓復始之理無已焉。”指出太極拳中方圓互寓互生、相互轉化的變化是無休止的。
太極拳動態中的“圓”是顯而易見的,太極拳經典歌文中也有明顯的述及,如“開合按勢懷中抱,七星勢視如車輪”反映了姿勢中臂背之圓,“束肋下氣把襠撐”包含了襠部之圓、“隨屈就伸”包含了化解移動之圓,“勁以曲蓄而有余”包含了輪廓氣勢之圓等等,顯然,沒有了圓就沒有了太極拳。
拳經中其實也有大量“直”的內容,如“虛靈頂勁,氣沉丹田”、“尾閭中正神貫頂”、“提頂吊襠”、“有上即有下”等,說的就是上下方向的直線。
太極拳運動是一個立體圓形運動,太極拳的起勢是圓點的開始,而太極拳的收式是太極拳圓點的終端。
“胸背開勁兩捶爭”、“有左即有右”說的就是左右方向的直線;“發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發勁如弓發矢,正其四體”、“放即是收”、“有前即有后”等,說的就是前后方向和四面八方方向的直線。
鄭曼青先生在《鄭子太極十三篇·勁與物理》中指出太極拳的化解反映為圓,而發勁攻擊則反映為直線和三角,他說:“太極拳之所不容人摸著與觸到者,以其體圓也,乃不知得力之所在也其用守勢者取法以圓,其用攻勢則無處非三角形,并且無一分一厘非三角形旋轉式之攻勢也,以之攻擊于敵體,則萬難逃遁者。”
在該篇中他又寫道:“吾師澄甫,每每告余曰:發勁須找到一直線方可發,發時如放箭似的。是言已窮發勁之能事。”
在同書《述口訣》中又寫道:“要注意尾閭與夾脊得中,方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尾閭與夾脊中正對直,方為不失中定”、“磨轉心不轉,磨轉者即喻腰轉;心不轉者乃氣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轉心不轉者,此家傳口訣也,余得此意后,自覺功夫日見進境”。
從鄭曼青先生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誡中,可見方(直)在太極拳中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直即方在太極拳中的存在,太極拳也就不成其為太極拳了。
如何理解太極拳的方與圓
孫存周先生說太極拳“以方為體,以圓為用”,怎么理解?
此話曾見于曾國藩的《36字訣》,原文為:能立能達,以方為體,以圓為用。
立者,立身也,達者,謀事也。立身宜方,謀事宜圓。講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做人要方,方者,端方正直,有棱角,有原則,有方向,有張力,為體,為本,體貴堅而本貴固,陽剛向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厚重,充實,堅韌,有正氣,有道德,并且一以貫之,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白刃加于前色不撓,泰山崩于后而目不瞬。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亦往矣!
而做事要圓,要好謀而成,通融機變,有靈活性,要懂得變通,妥協,避實擊虛,委曲求全,以柔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