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是能使兩腳步子變換移動的勁,筆者暫稱其為換腳勁,是人體重心在兩腳間的移動換位,如摟膝拗步中弓步、坐步的前后移換,云手中側弓步、并步的左右移換,十三勢中的進退顧盼定都是以此勁為基礎,此勁也是行拳、推手、技擊須臾不可離的一種勁,要點是換位過程中不可斷勁,因其是由靜到動,動勢較小,是由陰向陽的發展,又因步為拳之根,此勁從
根上啟動,故屬少陽;第三種是螺旋勁,是周身整體的旋轉,既有局部的自轉,又有整體的公轉,動勢大,此屬老陽;第四種是圓撐勁,是球形向外膨脹的勁,雖然是整體向外的勁,但與螺旋勁相比動勢較小,主要體現在形體內部,是從陽向陰的變化,此屬少陰。
這四種基本的勁也可稱四象勁,貫穿于太極拳的全過程,行拳、推手、技擊須臾不可離,否則必然出漏洞,給人以可乘之機。四象勁是八法的母勁,應按單項刻苦練習。
四象再發展就形成八卦,就太極拳而言,由四勁生出八法,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離不了四象勁做基礎。古人把太極拳的八種勁配上八卦,相互配合發展到六十四卦(勁)乃至更多,這是由靜到動變化無限的意、氣、形體運動。
太極拳之所以叫太極拳,就是因為太極拳的創立、行拳、推手、技擊都是以太極理論為指導,為了說明八法(勁)相互生克的關系,又把八法配上了五行即金水木火土,只是為了說明八種勁相互生發、相互克制的關系,在實際修煉過程中只要記住八法相互生克的關系就行了。
還有些理論就比較玄奧,這些玄奧的東西對于一般修煉者而言只須粗略地了解一下即可,不必深究,它們對于實實在在的功夫修煉作用不大。
太極拳拳論的原文解析
原文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解析
這是太極拳論開宗明義解釋“太極”的含義,以及太極拳名的由來。練太極拳不可不知“太極”,這里說明了把握太極拳健身的兩大要點,一是整體觀,二是平衡和諧。“無極”就是一個整體的概念。
中國哲學認為,“無極”乃天地之始,也是人體之始,是人的嬰兒狀態,練太極拳就是返璞歸真,去雜念,健身心。太極拳開始練習時,很多老師要求學員練無極樁,就是體驗無極的狀態,還沒有分陰陽的狀態,體驗人體內外的完整性。
練習太極拳前要排除雜念,在練習中達到忘我境界,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太極境界,同時也能提高自身的修為。
哪里有矛盾? 哪里有病痛?這叫“靜查”。由“無極”到“太極”,分了陰陽,有了陰陽,就有了矛盾,“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拳就是解決、處理、平衡、和諧人體各種陰陽矛盾的一門健康學問。
所以太極拳健身的關鍵也在于把握運動中的陰陽要素,比如收放、開合、進退、內外、快慢、攻防等,依照科學規律來鍛煉,就會取得良好效果。
在理解古典拳論中還要注意避免一點,就是不要陷入唯心主義之中,很多拳論是借哲學語言講明拳理,也不能一味機械地從字面理解。
太極拳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練拳首先要分析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在慢練中掌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
原文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解析
太極拳把人體比作“太極”,身體一動,就分了陰陽,身體一靜,陰陽則合,收式時有的套路叫作“合太極”。在打拳過程中,也要動中有靜,就是陰陽即使分開時,也要時時處處有相合之意,有合的趨勢,這樣才平衡。
是動態的平衡。所以在練拳中,不管動作如何開展,不能散,中醫養生上也叫“抱元守一”。不散的一個方法就是不能過,運動中的各種陰陽元素不能過,也不能懈,不能“癟”,這就是“無過不及”,守“中”。身體中正,意念中和。
“隨曲就伸”就是順應人體的自然規律,規律就像事先建好的管道,水要順管道流。
結語:綜上所述,您是否掌握了太極拳論,學好太極拳論有助于提高太極境界和太極技擊能力。學習太極拳可分為階段練習,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練習要領,熟練太極拳論,可幫助初學者避免很多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