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文化或曰拳理源自“太極”。《周易·系辭》記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唐孔穎達云:“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太極”乃中國傳統哲學關于宇宙生成及其化生萬物的范疇,是對宇宙渾然一體及其“剛柔相摩、八卦相蕩”等特征和辯證運動法則的揭示。
太極拳文化承載、傳遞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是對西方啟蒙哲學主客二分思維的超越,是當代哲學之“主體間性”思維的踐行。“天人合一”意味著自然界和人都是主體,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共生共榮,不是人對自然界的控制和征服,而是彼此之間互為主體的休戚與共;“道法自然”意味著人們對自然界規律的遵循,人要順應自然秩序,才能終達致與自然的和解、和諧。
太極拳效法天地自然之理,動作松靜舒緩,人們在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不斷感悟、體驗此意境,這對培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環保理念非常有益。
3、有利于濡養民族精神
觀念形態的太極拳文化源于《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等傳統經典,包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其“中正安舒、舍己從人、以柔克剛、后發制人”等拳理,符合中華民族儒雅自律、外柔內剛、不屈不撓的品格特征,對于濡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正氣浩然、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太極拳“中正安舒、舍己從人”的拳理,體現了儒家修身律己、中庸禮讓、自強自信、仁者無敵等思想;其“舍己從人、隨屈就伸”的技擊理念,既是戰術策略,也是強大與自信的表現;其“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之理念乃道家學者的智慧;其動與靜、虛與實、開與合、剛與柔等陰陽轉化的拳理,體現了萬物陰陽相濟、互為其根、和諧共生、和而不同的思想,即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太極拳講究后發制人,禮讓與威懾并重,其套路中沒有主動攻擊對方的招式,都是先化解對方的進攻再借力發力,即所謂“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如果把這種理念內化為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處事的藝術,可以減少和避免許多剛性的社會沖突。
此外,太極拳的武術性質有助于培養人們的不畏強敵、勇于拼搏、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其調身、調息、調心,力戒喧囂與浮躁,注重意念和感悟等要領,有助于人們對太極拳文化的內化及觀念與行為之間的互動。
現代人練太極拳的意義
第一,太極拳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哲學觀
太極拳是和自然聯系在一起的,我們練習時都是置身自然之中。
太極拳“道法自然”,人身為一“小太極”,自然為“大太極”。
當你練完了一套太極拳,到戶外、曠野、樹林、草地上,無拘無束地“全身處處毫無牽掣”,“動靜作勢、純任自然”,呼吸自然,開闊心胸“隨天機動宕”,也無意追求蹬腿有多高,架勢有多低,姿勢有多規范,以順乎自然、天人相通的觀念來行拳走勢,與大自然靜靜地交流、交融,將自己溶人大自然之中,天人一體,生機無限,熱愛自然、熱愛人生之情油然而生。
所以說,我們學習太極拳,選擇一個好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忘卻煩惱,進入一種恬淡自然的境界,會有一種好心情,一份緊張煩惱之外的寧靜。
第二,太極拳體現了人與人和諧的一種社會觀
現代人工作中、商務中的激烈競爭,使人與人的關系緊張,甚至白熱化,由此引來嫉妒、煩惱、仇視;現代科技又給人創造了網上聊天的環境,減少了人與人的接觸和交流。
人們聚在一起練太極拳,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環境,隨著音樂舒拳走勢,或兩兩推手“隨曲就伸”“舍己從人”,粘連黏隨,成為一種融洽感情、樂此不疲的交流情感的活動。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助,體現了太極拳的和諧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