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而今的太極拳,技擊功能越來越低,被人們當做養生拳術練習,但是很多人將太極拳練成太極操。太極拳的特點松正圓活被忽視,太極拳的養生功效也下降,太極拳與太極操有何區別呢?隨著太極拳與太極操了解一下吧!
太極拳與太極操有何區別
常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太極拳的門道是什么呢?這是我們今天研究一下太極拳與太極操的不同之處。
我們看太極拳演練,一些功底深厚的老拳師,練拳出神入化、韻味十足,而一般人練拳,雖然打的是太極拳的套路,外形也很漂亮,但總是使人感到平淡無味,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是太極拳與“太極操”的區別。
什么是太極拳?什么是“太極操”呢?區別在哪里呢?
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而太極操的本質是體操運動,是供人們鍛煉身體用的,而太極拳可以用作技擊和健身。
有的書中談到,太極拳是一種輕柔緩慢的拳術,這僅是表面,不是太極拳的全部含義。太極拳,有著幾百年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內涵,現在廣為流傳的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等各派,均有著各自的理論和特點,但它們有一點是共同的。
太極拳是以腰為軸,帶動四肢的運動。我們再來看看廣播體操,廣播體操是以肢體為主的簡單運動。所以,練的是太極拳的套路,而沒有內勁與內動,就只能是“太極操”。也就是說,太極拳與“太極操”的根本區別就在于看其是否有“內動”,這也就是太極拳的門道。
“其根在腳蹬于腿,主宰在腰形于指”,也就是說,行拳不能只注重手動,腳動,那僅是稍節在動,真正的太極拳,應當是根節在動,由內動帶動外動,這也正是“節節貫穿”的體現。
太極拳運動以腰為軸,要求用腰脊力量帶動四肢,節節貫穿,身體協調運動,其重點和核心是圓活、柔和。
那么,根節在那里?在腰上。上肢動作的順序是腰動、背動、肩動、肘動、腕動到手動。下肢的動作是腰松、胯松、膝松、踝松,腰帶胯,胯帶膝,膝帶踝后達到腳。
做到輕起輕落,靈活自如。例如:繃、捋、擠、按、采、列、肘、靠、推、分、插等動作,看似手在動,其實都是腰在動,而后帶手臂,后體現在手上。進退步也是如此,這就是內動。
看一個練拳者的演練水平,不能只是注重于他的腿蹬得有多高,下勢有多低,動作有多漂亮,這僅僅是一個外形,而更重要的是看是否有內動,是否有太極拳的韻味。
我們一定要學習太極前輩留傳下來的精髓,而不僅僅是套路,應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既打出端莊、舒展、漂亮的外形,更要體現出傳統太極拳的內在韻味。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太極拳要繼承,要發展。學拳要學拳理,不能只是停留在太極操的水平上。學拳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不斷地去學、去悟、去體會,這才能使你在學拳的道路上少走彎路,練出真正的太極拳。
詳細分解
一、太極拳講究內勁,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后撐命門,使小腹和后腰似發動機,內氣的轉動催動軀干和四肢運動。這樣不論養生還是技擊都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太極操則是外在的肢體運動,沒有這樣的效果。
二、太極拳要求以腰為軸,左右旋轉,帶動周身運動。“太極拳主宰于腰,轉換在腎,形于手指,發于足根。”而太極操則是四肢運動,腰很少動,上體僵直,不能運化來力,俗稱“板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