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習練太極拳要熟悉勁與力關系。勁與力在太極推手中有廣泛的運用,這也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主要內容,太極拳教學有詳細的講解,下面隨著而太極拳推手了解一下吧!
太極推手中的勁與力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發展中誕生的優秀拳法,是中國傳統文化成熟期形成的一枝奇葩,太極拳不僅是門武術,也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
現代太極拳往往追求其唯美養生健身“太極操”的習練,逐漸遺忘了太極拳的核心是技擊。
在眾多拳譜中總是反復強調太極拳技擊的核心是“勁力”,太極拳的發勁是太極拳重要的進攻手段之一,發勁主要是太極拳中的一種“冷勁”或稱為“短勁”。
練太極拳推手要熟練運用勁力,勁與力之間的關系在太極拳推手中體現,能提高你的技擊能力。
太極拳高手“溫柔”的一拳,可以造成對手人體嚴重的內傷。這種“勁發一點,點點透骨,形成對內臟的“穿透力與震勁” 才是太極拳修煉的結果。
先說下力與勁的概念。肌肉收縮與伸張產生的力量叫力,關節間對拉產生的爭力與骨骼間旋轉產生的扭力,二者相加叫勁。爭力與扭力才是內家勁力,也是太極拳所謂的剛柔之勁。太極拳的剛柔是關節爭力,骨骼扭力與肌肉伸縮力的綜合訓練結果。其目的就是為了節節分家與勁力貫通及增加關節活動范圍。
為了更清楚的闡述,我把人體發出的力量分為三個層面。
練習太極拳要氣沉丹田,丹田是人體力量集合地,在太極拳實戰中,通過丹田力量的釋放,達到技擊目的。
第一種是本能的力量,發出的力是以肌肉伸縮力為主,往往是局部的、隨心所欲的,是不講究身體協調的狀況下發出的,在太極拳中稱之為“拙力”,也就是“肌肉力”。不需要專門的鍛煉,是與生俱來的。
第二種是要講究全身協調,并通過胯關節的折疊轉換使上下肢體合一,蓄力后瞬間形成一個極剛的框架并發出的整體力量,這種發力方式稱為“整體力”。
它通過一屈一伸蓄力后瞬間發出,肢體上下形成一個整體,把全身的力量作用在某一點上。整體力的要點是把上下身子穿起來,脊椎不能晃,上下穿起來要像一塊門板,由胯的轉換、分配發出。
這種發力方法在中國傳統武術上面隨處可見,包括在拳擊散打中,它歸屬于爆發力范疇,是高度協調下的全身肌肉伸縮為主加入骨架的配合產生的力量。
它介于力與勁之間,一般人通過正確的協調訓練就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這種力量是整體爆發力。上面二種力量歸屬于外家拳范疇。
第三種是我們傳統中所謂的勁,這個勁,既然自古以來都有這一說法,那肯定有它的道理在。
我們給它定個位,在打擊的時候,基于全身節節分家的基礎,通過關節間產生的爭力及骨骼間產生的扭力,兩者相加所達成的加速度在骨架之間節節傳遞并貫穿整體,這種力稱之為內勁,可以在不動聲色中完成。這種勁力需要長期的訓練才能得到,歸屬于內家拳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