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傳統拳術都有文練和武練之分,當然,傳統太極拳也不例外。太極拳資料上點明了文練和武練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缺一不可。下面就給大家介紹傳統太極拳的功效,以及太極拳文練和武練的區別。
文練也被稱為“文功”,屬于“行功技法”,主修內功。武練又叫做武功,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技法,重在實踐。拳諺有云:無氣不為功,無功不成拳。
文練可舒筋骨、活氣血
太極拳的文練,是通過意念、呼吸與動作速度的有機而合理的配合,煉精氣神意。文練可起到舒筋骨、活氣血、平衡人體陰陽、練出丹田內氣的作用,達到強身固本的目的。
所謂“精養靈根氣養神,元陽不走方為真。丹田練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一旦用于實戰,配合技法,周身輕靈,內氣不運自到,隨意而發(“意”是意念,不是“隨便”)。
文練法本是內家拳修煉中高層次的練法
由于其主修“內”,即“內煉一口氣”,所以乍一看動作舒緩并沉穩的,一般不表現出快速快捷緊湊剛勁之外形,沒有明顯的強度動作,與現在流行的太極拳健身練法頗為相似,但在本質上完全不同。
太極拳的健身練法強調的舒緩柔和等要領,僅僅以動作外形的角度講究“規范化”,并有明顯的長拳化趨勢;而作為內家拳的太極拳的傳統練法則不僅講“外三合”、“內三合”,而且要“勢勢存心揆用意”。
因此,一般的太極拳健身練法雖然也能通過精神內守、肢體放松、動作舒緩協調等起到一定的健身效果,但畢竟不是武術上的“文練”,一般不會產生太極拳應有的“內氣”,甚至連汗都不出。
要知道出汗是練出功的標志之一;練功出汗與一般因天氣熱或運動性出汗(如長跑)是有本質不同的。它是營衛二氣作用的結果,哪怕冬天躺在床上練,也能汗如雨注。
太極拳文練主要以練意為核心,以提高內氣增長內勁為標志,以鞏固身體防身自衛為目的。它是傳統武術的一種鍛煉形式,它可以健身,但不是健身操。
文練雖然是以煉內氣為主,可是在行功走架時每招每式仍然是講究技法的,而且比單純的武練高級得多。所以文練雖為文功又是高級的技擊練法。
太極拳的技擊形式不是兩個人搭好手然后推來推去,而是散手。推手只是一種訓練聽勁的方法,一般不能用于真正的技擊。太極拳和其他任何一種拳術一樣,本質都是技擊的。
而且較技時不論對方是什么拳種,也不論對方用什么招式、從什么角度打來,都可以應戰。至于輸贏,那取決于各人功力和技法的運用及心理等因素。
文練必須有武練為基礎,可以說僅有內功未必能應戰技擊。因為功與技是不同的。但又是相輔相成的,也是互根互生的。功技并重是習武防身技擊必須遵循的原則,即所謂“功技合一”。
實際上,武術的文練是以內功來推動技法,武術的武練則是以技法來表現內功。拳無技不榮,技無功不用。以為單憑內功就可以搭手放人于丈外,讓應者立仆是對武術技擊的誤解。
如不是內行故意省略技法描述,就是外行沒看出技法。實際上沒有高超的應戰心理和較為嫻熟的化打技法,同樣會動急不能應,動緩不能隨、上不去、接不住、化不掉、發不出。
所謂內功,說到底實際上是一種內在的能力,即潛能,人人都有。它因人因時因事有所不同,就是通常人們說的只有功夫高低之分。
一般人在正常情況下都不易調動這種潛能,往往只有在情急之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