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運動,太極養生能提高身體穩定性,老年人通過練習太極拳能預防多種疾病。習練太極拳的核心是穩,學習太極拳是一個穩打穩扎的過程,練太極拳的注意事項有很多,下面隨著太極拳資料練習一下吧!
修煉太極拳的核心是“穩”
初學太極拳要慢練,因為初學太極拳對拳理拳法不熟練,如果快練太極拳就會出現東倒西歪的現象。
有相當一批習太極拳者,總愛透出一股狂氣,話里話外、舉手投足,給人們一種“不靠譜”的感覺。
要么與不會武術的人大談特談自已拳術有多么神秘、利害或者跟人家動手動腳,要么在習武同行中把別人(派)貶低得一無是處等等,這種表現被稱之為狂。
學習太極拳貴在堅持,不能急于求成,經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在很多年輕人身上都有狂躁的現象,修煉太極拳可得到明顯改善。
無論那個朝代,人們對“狂”都表示出極大的反感,因為他們目中無人,不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實際上是一種病態。這里講述“穩”不單單站立牢固意思,還有人生處事穩妥之道意義。
一個真正習太極拳者需要的穩,是多種意義。不但在練拳時給人們有一種柔和穩實感覺,推手時使對方感覺到你身上有一種穩實而無法進攻之軀。
單這方面還不夠,重要的在思想修養方面,也是指人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程度,需要經過長期鍾煉和培養所達到的素質,通常表現在為人處事等方面的正確態度,比如“舍已”程度怎么樣?
不管在武術練習中還是為人處事上,要真正的做到舍己是比較難的,只有下一定的功夫才能鍛煉而成。
如想要得到他人尊重,就必須學會尊重他人。“學會尊重他人”必須從舍已著手,這也是功夫與學識同步提高,只要做到這程度,你對太極的傳承、創新、發展的道路便會越走越寬。
太極拳中的“穩”,來自于幾個方面。師傅表率及教誨、自身文化知識、練習的苦功與悟性。一個習太極拳的人,將來的好壞,功夫優劣,與進師門有者重要關系。
一個高明師傅,帶出徒弟不一定都高功夫,但不會把徒弟帶入一個目中無人的狂人病態行例之中。
要想得到太極拳中的“穩”,是一個多方面的綜合因素。主要一條就是“舍已”,因“舍已”不但在行動上,主要落實在思想上。
一天舍已容易、天天較難,家人面前舍已容易、外人面前較難,老師面前容易、學生面前較難,在大力人前容易、在小個子人前較難,在拳齡久人前容易、在初學人前較難,在沒出名前容易、出名后更難。
太極拳中的“舍已”,是常人難以接受的練習方法,是一種時刻要牢記和應用的技能,也是一項不容易跨出的障礙之一。
因“舍已”簡單理解為以對方為主,處處被人推打,也就是說在被動情況下、在搖晃、倒跌中練成穩定。這穩定是練太極拳人所需得到的穩定。
祖師全佑就是我們后人典范,“舍已”要化成本(體力上和面子上),體力上容易接受,面子上難以接受。練習主要練難以接受方面,師傅說過:“練太極也要解放思想”。
這“解放思想”是叫我們要在失敗中練出真功夫,也就是從“舍已”下功夫,“舍已”不但舍身上拳腳,還要舍掉自以為是、目中無人、爭勝好斗等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