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在中華武術史上已有多年,其與一般拳術不同,不僅有神奇的技擊功能,還有一定的醫療作用。太極拳的特點是放松與發勁,在練習中,如何轉化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呢。下面隨著陳氏太極拳了解一下吧!
論陳氏太極拳的放松與發勁
太極拳是一項舒展大方的有氧運動,練習太極拳時,我們要保持身體立身中正,每個姿勢都要施展準確。
一、陳氏太極拳的特性
大家知道,陳氏太極拳的風格特點是架勢舒展大方,步法輕靈穩健,身法中正自然,內勁統領全身,以纏絲勁為核心,動作以腰為軸,節節貫串。一動則周身無有不動,一靜百骸皆靜,運動如行云流水,連綿不斷,發勁時松活彈抖,完整一氣。
練習時要求虛領頂勁,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氣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襠勁開圓,虛實分明,上下相隨,剛柔相濟,快慢相間。
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突出的特點,學習陳氏太極拳,每個動作都要包涵纏絲勁的運用,通過纏絲掌握太極拳的原理。
外形走弧線,內勁走螺旋,以身領手,以腰為軸,纏繞圓轉,逐漸產生一種似柔非柔,似剛非剛,極為沉重而又極為靈活善變的內勁,如棉花裹鐵,外柔內剛。
整套拳沒有平面,沒有直線,沒有斷續處,沒有凸凹處,沒有抽扯之形,沒有提拔之意,渾然一圓,方為合格。以旋腕轉肩,旋腰轉跨,旋踝轉膝,以及胸腰折疊,形成一套從頭到足,連綿不斷的空間曲線運動。
二、陳氏太極拳對放松的理性與目的及放松狀態下的發勁
練習太極拳時要求松、柔、慢,這是太極拳練功的獨特的方法與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放松、柔和、緩慢的練習方法,突破去僵求柔的過程,達到疏通經絡,引動內氣,使內氣與外形相機的結合起來,以意行氣,以氣運身。
氣到時,形就會隨氣而動,氣不到,形依舊不動,逐漸內氣充實、壯大、飽滿,也就是習武之人常說的丹田之氣充實,才會相匯合的感覺。
將內氣滲透到四肢百骸,循環不已,才能起到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作用。太極拳追求的是先天自然之氣,返樸歸真;應放棄后天之氣,僵勁拙力。
什么叫后天之氣,僵勁拙力?就是人剛出生后,脫離母體,為了生存長大,勞動生產需要所吸收的水谷之氣,產生的一種力量,叫后天之氣,也叫僵勁拙力,這種力是學太極者必須舍棄而不取的。認識的越早,放棄的越快,才能及早得到先天自然之氣。
怎樣才能放松,去掉僵勁拙力?就是在練習時要求:松肩沉肘,松胯屈膝,肩部、背部、腹部、肋部肌肉均要松弛下沉。以單鞭為例:頭頂的百會穴,右手腕頂部和左手中指端這三個部位向上領勁,其余部位全部松弛下墜,呼氣放松,才能感到丹田飽滿。
四梢氣充足。如在這種狀態下練發勁,如掩手肱拳一勢,旋襠轉胯,纏腿轉腰,一瞬間將丹田之內氣貫到前拳后肘,真正體現出陳氏太極拳發勁的松活彈抖,完整一氣。
要求周身放松,是為了將內氣順利達到梢節,盡量在中途減少“氣損”。就好比電學里的導電原理,用鐵絲導電與用銅絲導電的差別一樣,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三、陳氏太極拳的放松及在放松狀態下發勁所產生的效果
如果掌握了陳氏太極拳的松柔纏綿,穩健中舒,內氣充盈,周身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生物電磁場,所以身上出現了一種靈感,使人觸覺靈敏,行動速度加快。如達到這個階段所產生的效果有三。
1.從健身角度講,周身放松,肌肉松弛,呼氣下沉,可迅速恢復大腦的神精疲勞,振奮精神,使精力充沛;肌肉放松,可加強皮膚彈性,潤膚美容;骨節可得到柔和圓轉的鍛煉,可增強骨質密度和柔韌性,延援骨骼退化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