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大架之開展,孫式之圓隨,武式之緊湊,吳式之輕靈,陳式之剛勁,趙堡之柔順,均為特色,但都不離剛柔并濟,虛實并用,蓄發開合之共旨。
柔的前提是外示安逸和松順,但柔不可軟,松也不可懈,軟是無法發放對方的,比如蚯蚓是軟,而柔是可以含剛而施用的,比如常山之蛇。
有功夫的太極拳家往往能在較藝時讓對方不好受不得勁,“我順人背”,即讓人感覺被捆綁一般,也是如蛇纏身,而且你越掙扎自身越緊,正是柔中的綿韌之剛勁的作用。“關節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穿,虛靈在中”,正是此意。
不過,筆者認為柔外剛內才是功夫。外示安逸,內固精神。內固才是太極拳竅要。武禹襄說“氣宜鼓蕩,神宜內斂”(《十三勢說略》),這都是至理名言。關鍵是內斂和內固。
武氏說神要內固和內斂,這是上乘層次的說法,對于中下乘或一般習練太極拳者而言,直接斂神是行不通的。太極修煉與道通,煉神是上乘。所以“靜”字是不二法門,形松意靜,庶幾近之,但還非究竟。
武氏還說“全身意在蓄神”,重要的是由精氣而生神,故養氣充氣練氣然后始可言神。
可見,柔松順的訓練是為了讓氣脈貫通,“氣遍身軀不稍滯”,才可由丹田運氣于四肢,但內家之運氣是不運之運,“先在心,后在身”,意到氣到。所以,松柔是為了堅剛——此堅剛乃是內氣充實,筋膜強壯的堅剛,并非肌肉發達之堅強。
當年俞敏老師說:內功雄厚之人,身無贅肉唯筋膜強健,骨堅皮松,看似皮包骨也。
“氣走于膜脈筋脈,力出于血肉皮骨”(《太極拳秘宗》),筋膜以柔軟松透為用,其柔軟而含堅剛,彈性也。“有力者皆外壯于皮骨,形也,有氣者是內壯于筋脈,象也”(引同上),太極乃大道,乃求虛靈而虛無,故輕形重象,輕外重內,輕力重意。
不修內家功夫,所用之力多陽脈所出,修內家功夫,所出之勁多陰脈所出,此間消息大矣。所以尚柔用陰者,道在無形虛空求也。以我之含蓄內斂,對彼之張揚外露,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者在此。
太極拳的基本功松柔
松柔是太極拳的基本功,初學太極拳要求做到松柔,到了高級階段仍是松柔,離開松柔,便失去了練拳的意義。
于外是在意念的虛領下節節松開;于內是五臟六腑之安舒、經絡氣血之通暢,毫無死硬僵固之意。松而不散,松而不亂,松中有意氣穿領。太極拳所有的基本功法和圓活、輕靈、渾厚的狀態,以及知覺功夫和內勁功夫,都離不開“松”和“柔”。
有些人認為不用力就是松,這是不準確的。松是指精神上和形體上全面、徹底的放松,達到“松凈”狀態,不存半點拙力笨勁。松的境界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否則適得其反。
放松是一個無限升華的過程,可見松是無止境的,人在練功前,關節僵硬,拙力恒生,很難放松,即使有了一定的功夫,也沒有真正的做到松的要領。
如對敵之時,或因急于求勝,心浮氣躁,在動作上強壓于人;或因怕處于被動,強拔硬挺,就會出現“頂牛”現象。松柔功夫高深者對敵時能隨屈就伸,做到“舍己從人”。
有些人教拳或學拳,一開始就從“用”入手,實屬不當。正確的練法應當從“松”入手,自始至終,在每招每式中悉心體會“松”的感覺。這種練法雖然在某一階段看起來進步很慢,但這才是真正太極功夫的開始。
相反,不正確的練法會把人引向歧途,以致于“學拳容易改拳難”。松則靈,松得越好,靈敏度越高,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境界。同時,只有“松”得好,才能“沉”得好。
現代人練習松柔的好處非常多,當今,人們的死亡率為什么那么高,就是因為長期的壓抑自己,練太極拳松柔可緩解精神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