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左右野馬分鬃,是左、外、順抽絲與右、里、逆抽絲i右、外、順抽絲與左、里、逆抽絲。
3、左右摟膝拗步,是左、上、進、順抽絲與右、下、退、逆抽絲;右、上、進、順抽絲與左、下、退、逆抽絲。
4、左右云手,是左、右順抽絲。
5、左右倒攆猴,是進、退、里、外、上、下順逆抽絲。
6、轉身蹬腳,是雙逆抽絲。
如果能將十二抽絲勁運用純熟,還可以去掉太極拳練中易犯的缺點、毛病,如低頭、曲項、腆胸、駝背、鼓腰、撅臀、露肩、揚肘、摺胯、撇襠、直膝、歪足等現象。
因為在運勁時,若發生上舉諸病中之一種,那么,足跟與手指之間的抽絲勁,不但不能圓活順遂地運行,而且在運行中間非斷不可,并還將會出現拳論上批評的“缺陷”、“凸凹”、“斷續”現象,也就談不到有搠勁,無棱角,一動無有不動,節節貫串,以輕制重的功用了。
所謂“運勁如抽絲”.指的并不是蠶吐絲.而是指過去北方農村婦女紡線時,一手轉動紡車,一手抽動棉花,一抽一送,形成棉絲線,纏繞到錠子上的情形。用紡車紡線.需要左右手的配合,一來一往,折疊轉換。
武禹襄觀察婦女紡線時的動作,把它運用到太極拳的演練上,提出了“運勁如抽絲”“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要一線串成”,“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處。
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等太極拳的運勁要領。我認為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
對太極拳勁力的運行和發放,武禹襄是這樣表述的:“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這是對太極拳勁力特點的整體描述。
太極拳的發勁是一個整體動作,不是局部力量。既然是整體發勁.那么,在發勁之前,就要有一個運勁的過程,通過運勁,把周身的勁力匯聚到一點.這就是蓄勁.然后再發放出去。
這樣一個運勁、蓄勁、發勁的過程,要“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個點是要注意的。
一是腳,腳是勁力的根源,再加上腿的傳遞,所以要求“邁步要貓行”。如果做不到“邁步如貓行”,腳下就沒有根基,就做不到“運勁如抽絲”,也不能蓄勁。
二是腰,腰是勁力運行的中樞。
三是上肢的肩、肘、手,它們是發力點。
在運勁、蓄勁、發勁中,這三個部位必須要周身一家,才能發勁完整。所以,在運勁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結語:以上對太極拳的纏絲和抽絲做了詳細的介紹,希望練習者在練習前能夠仔細的學習下,對你的太極境界有很大的幫助,在練習中,你會發現,太極拳不僅是門武術,也是門修身養性的活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