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華武術,其具有神奇的養生功效,也有超強的武術技能。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是動靜結合,練習中,要求心靜如水,今天我們學習太極拳教學,了解一下太極拳與水的關系。一起隨著太極資料了解一下吧!
簡述太極拳和水的關系
太極拳和水的關系,要從太極拳和永年開始,太極拳和永年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太極拳是在永年期間發展壯大,也是從永年家喻戶曉。
永年在明清兩代叫廣平府,現在叫廣府。在過去,廣平府是個水鄉,其周圍有四萬八千畝水洼,叫永年洼,那里煙波浩渺,蘆蕩荷花,鳥語花香,一派水鄉風韻。所以,廣府也有水城之稱。在這樣的水城里,孕育出了特殊的文化。
這種文化孕育出了太極拳文化。楊露禪、武禹襄這兩位太極拳大家,都是出生在廣府,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也誕生在這里,以后,這兩派太極拳風靡全國,走向世界。從永年走出的太極拳家也很多,比如楊露禪的后代子孫,武禹襄、李亦、郝為真等。
縱觀太極拳的發展史,楊式太極拳對太極拳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并被廣泛的流傳,在太極拳理論上,武式太極拳所做的貢獻也較為突出。
武禹襄和李亦的拳論對各派太極拳的影響很大,在傳播太極拳,豐富太極拳理論方面,廣府城的太極拳前輩們做出了突出貢獻。因此,從太極拳發展的歷史來看,它與水有著密切的關系。
再有,從太極理論上看,太極圖是由陰陽魚組成的,其圖形猶如兩條頭尾相抱的魚在水中纏繞。這里是用陰魚和陽魚象征陰陽兩種事物,陰魚和陽魚在水中纏繞回旋,代表著事物變化中的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互依存、互相轉化這樣一個變化規律。
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基本就是從這一點來闡述太極拳理論的,《太極拳論》和太極圖有著密切的關系。古代先輩也是從水中悟出太極圖的。
從水的性質上來說,水和太極拳也是非常相似的,水是柔軟的物質,同時,水又是堅硬的東西,滴水穿石,這體現了水的韌性,平靜的水是柔和的,而巨浪滔天的水是兇猛的。
水的性質,既是極柔軟,又是極堅剛。根據水的這個性質,武禹襄在拳論中提出,練習太極拳要通過“極柔軟,然后達到極堅剛”。這就是水的性質在武禹襄太極拳論中的體現。
正是由于仿效水的性質,所以,太極拳的練習方法都是輕柔的,仿佛行云流水一般,沒有剛猛的發力、跳躍等動作。但是,柔和緩慢只是太極拳練習的手段,其目的是通過“極柔軟,達到極堅剛”,進而達到“剛柔相濟”。
那么,我們練習太極拳,如何做到如“行云流水”,達到“極柔軟,同時又極堅剛”呢?也就是如何練出太極拳的水的性質?根據我的個人體會,我認為首先要做到身法正確,拳勢規范。
其次,練拳要“用意不用力”,要用意識引導拳勢動作,不要用拙勁、僵勁來表現勁力。第三,要練習內在的精氣神。拳論說“氣以直養而無害”,所以,練習太極拳內氣,要以順遂為準,不要憋氣、聚氣、鼓氣,這些都是錯誤的練習方法。
拳勢動作在意識的引領下,自然而然地就能與內氣合拍,達到意氣力相隨相合。
以上這些都是練習太極拳的初步功夫,如何才能進一步達到動作如“行云流水”呢?我認為,關鍵在身法上要做到“三豎端正”第一條豎線是頭頂百會穴與會陰穴這條線要正,不管你的身法如何運行、旋轉,這條線不能偏斜、歪曲。
另外兩條線是兩個肩井穴要和兩腳的涌泉穴相對應,這兩條線要相呼應,尤其是站樁時,這兩條線要中正。練習太極拳做到了這三條豎線中正,身法也就中正了,也就能很好地接地氣。
這時,地氣能夠通過涌泉穴到達肩井穴,練拳時就能做到下肢動步如流水,上肢輕靈如行云,也就達到了“行云流水”的太極拳動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