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從文字學上看,立身中正的“中”在中國古代的基本含義就是“正”。朱熹在《四書集注》中寫道:“中者,不偏不倚。”
中國現代美學家陳望衡先生認為,“《周易》中的‘中’在倫理學上也有公正的意思。”方先生認為,大抵孔子及其他儒家所謂“中”,都是指著大公無私的生命精神。
再次,是因為太極拳要求形神兼備,“立身中正”包括身正、心正與意正,強調意到心到身到。身正以意正為前提,意念在控制我們使我們身正時,也同時使人們的精神達于正直。
故真正的太極大師不僅立身中正,而且神亦中正。精神上的中正就是無私,也可以說是公正。公正是古希臘四大美德之一,并且被認為是美德的總匯。古希臘流行這樣的諺語:“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德性的整體。”
因為有了這種美德的人,他不僅能以德性對待自己,而且也以德性對待他人。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說,“立身中正”是一種道德體操,它以肉身的形式要求著高尚的內涵從而提升著我們的精神。
三、均衡之于和諧
《張三豐太極行功說》認為,“太極行功,功在調和陰陽,交合神氣”。余功保認為,“太極拳的一招一式,練的就是陰陽,所有動作都是圍繞陰陽元素來設置的。太極拳論,說的就是陰陽關系的理論,太極拳勢,就是陰陽變化的結構。”
太極拳演練中的陰陽的變化其實就是陰陽均衡的問題,如動作上有節奏快慢、空間方位上的平衡,勁路上有剛柔、輕重等力量的平衡,意念上有動靜、虛實等方面的平衡。
太極拳中的平衡是動態的平衡,并且意念上的平衡即形與意的平衡是高層次的平衡,因為這種平衡是一種內和諧狀態。
因此,太極拳在演練時,特別強調“內外兼修”和“形神兼備”。內外統一、形意相隨是太極拳的一大特質。太極拳是形意相合的拳。如松,不僅要求身體放松,松肩、臟腑放松,而且要求意松。
陳鑫《拳論》說:打拳心為主,五官百骸無不聽命。心欲左右更迭運行,則左右手足即更迭運行;心欲用纏絲勁順轉圈,則左右手即用纏絲勁順轉圈;心欲沉肘壓肩,肘即沉、肩即壓心欲屈兩膝,兩膝即屈。此皆心意與動作的關系。
孫式太極拳的創立者孫祿堂認為練拳時要從其規矩,順其自然,外不成于形式,內不悖于神氣,外面形式之順,即內中神氣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內中意氣之中。
故見其外,知其內,成于內,形于外,即內外合而為一。太極拳名家孫劍云認為,練拳要講究內外三合。即在肩與膝合、肘與胯合、足與手合的基礎上達于心與意合、意與力合、力與氣合。
打太極拳時,如果內外相背、形意不合的話,太極拳的演練者就像做廣播體操一樣,只是形態上在鍛煉,動作缺乏神韻。
形意相合就是形與意的和諧。和諧是太極拳的高境界。余功保認為,“太極拳的風格可以開展,可以緊湊;太極拳的動作可以剛三柔七,也可以剛七柔三,太極拳的節奏可以行云流水,也可以起承轉合、收發蓄放。
但太極拳不能不和諧。”太極拳講求動靜、開合、收放、進退的陰陽相濟;太極拳講求形體外動與意識內靜的結合;太極拳講求拳路整體以渾圓為本,招式皆由圓周弧狀為主。太極拳本質上講,就是一種生存、生活的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高原原則是“和諧”。
即各種因素在同一系統中如何和諧相處,達到系統的整體平衡。所以說,和諧是太極拳的主旋律,長期練習太極拳有助于身體的和諧。
《黃帝內經》的講習者曲黎敏認為,路怒一族多與身體內的不和諧有關,易怒之人是因為腎精不足。五臟六俯和諧的男人是氣宇軒昂的,五臟六俯和諧的女人是溫柔敦厚的。
形意相合的太極拳有助于人這一小宇宙的和諧。只有小宇宙和諧了,大宇宙的和諧才有可能實現。
在一個過于喧鬧、物欲橫流的社會,蘊含著中國文化精神的太極拳猶如涓涓細流滋潤著每一位走進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