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意、主動、妄動都破壞自己的園活的身形。我在教拳時令學員身子不能晃動,肩以下胯以上是空的,即空胸、空腹、空松得像燈籠。
空松胸腹也是習練者的文化道德修養,不主動、不妄動,是以沒有動意基本功為保證的。練拳推手動意在先,身形四腳容易出力。陳長興教旨”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
內外相連,前后相需,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他清楚地告訴我們,他練拳、推手,是空松周身四肢,內外相合,上下相隨。也就是在拳場流行的拳訣:“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這是“無往非勁”太極拳動靜相兼的學問,不是初入拳場所能把握的上層面的內功。
在社會上看到很多推手愛好者三五成群湊在一起,一般都是身形亂晃,主動妄動,妄動身形,搖頭擺尾,閃腰挪胯,出現身形三大病,缺陷,凹凸,斷續;手上四大病,頂、偏、丟、抗。一來一往互相推拉,按太極拳拳理規范要求,都是在違規操作。
推手運動冠以“太極”二字,一定要循規蹈矩按拳理拳法規范自己的身形動作,把握太極拳的深刻內涵,諸如陰陽變化、舉動輕靈內外相合,上下相隨,用意不用力,動分虛實,安舒正中,動靜開合,心腦不接,空手輕扶等等。
在動作上把握,空腰松胯,松肩垂肘,手腳結合,展指舒腕,腳虛松趾,沒有踝腕,溜臀裹襠,虛實漸變,退去力點等等。
太極推手的中定功夫
傳說楊露禪進京后,擊敗了清朝八旗教練被譽為“楊無敵”,坐上八旗總教授的頭把交椅。
楊露禪憑什么從山野鄉村來到京城如此風光呢?他的恩師陳長興將太極拳的空、松、虛、無功夫傳授給他,他的內功絕活,“站住中定往外打”是吳圖南大師頌揚過的中定功夫。
拳場有“進圈容易退圈難,難中土不離位”之說我多年修煉太極拳,深知中定功夫高深,高深的中上不離位,屬于上乘內功。中定功夫為什么難練?中定是太極拳上乘層面高境界的內功,從內到外沒有動意,不丟不頂的心態平和的靜。
王弼主張,“靜為本,靜是動之本動起于靜”,“大道全憑靜中得”(《金丹真傳》),“大道以虛靜為本”(《丹經》),孟子有“靜神”之說。凡武術,靜是難把握的。
大極內功上乘的大師是不怕力的。對方攻來,你只要心靜,肢體凈,對方是難以攻破你的防線的。請你和朋友試驗,對方攻你,你不妄想他歡你的部位心態平和,靜下心來看他的身后,奇跡出現了,他的攻勢自破你便會轉危為安。
心態平和,是太極拳人修練的高境界。不妄想著學練推手去制約地人,如此想法很難修煉到高層面,高境界。
太極推手的理論
在太極拳修煉中,武禹襄傳授道法,告誡我們后學者,“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李亦畬實話實說,在練拳推手時千萬千萬“用意,不要用勁”。爺倆語重心長,可稱大公無私傳授太極真功夫。
“舉動輕靈”和“用意不用勁”能不能體會為練拳推手不主動,不妄動?
如果沒有前輩先賢指導我們習練太極拳要舉動輕靈,不用力,咱們要用多少年才能悟到如此高深的大極拳修煉的拳理拳法呢?我在先賢拳理的指導下練拳多年體驗到,武術活動的指導思想和迅猛剛烈的動作。
不是太極拳練法的模式,人類生活行為不完全是太極拳練法,而人類行動的步是太極拳練法重要的啟迪。人類走路從兒時搖搖晃晃的學步到成人,人類走路多為單腿(腳)重心,先減后加。只有被動減法,不要主觀,主動,方可輕靈。
輕靈可以放松身心,沒有過甚的欲求,心態平和,練太極拳健體強身,益壽養生。輕靈練拳,為接近練拳不用勁,不用拙勁。只要想著練拳推手去戰勝對方,身上就會僵緊。難以放松身心,這似乎是一個沒結沒完的怪圈循環。
修煉太極拳,首先要忠實繼承,然后科學發展。科學發展說時容易,做起來難,繞了幾個圈子,從陰陽變化中找到切入點。
習練傳統太極拳,首先觸及到的理論就是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太論中提到“陰陽之母,動靜之機也”,從字面上很好理解,如何去達到陰陽呢?難,很難!向資深專家請教,人家不愛答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