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練習太極推手具有很強的實戰性。我們今天一起學習一下傳統太極推手的韻味,以及太極推手的特點,在太極拳資料上對其有詳細的講解,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傳統太極推手的韻味
近幾年,在武術雜志上出現了推手的論文,各個門派對推手各持己見,還有是以傳統風味贊揚,很多人認為韻味更有文化氣息。
文中提到王宗岳、陳長興、楊露祥、武禹襄、李亦畬幾位先賢大師,要修煉太極拳,繼承他們的理論是十分必要的,要忠實繼承科學發展,我們才不愧為他子孫。下面是先賢的拳訣教旨,請看先賢有關太極拳的精華論述。
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云:“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也。”
推手是每位習拳者必學課程,也是對自己一個提高階段,練太極推手可用作實戰,也可用作強身健體。
陳長興:“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內外相連,前后相需。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臟百骸悉在其中矣!”
楊露祥:“站住事定往外打。”
武禹襄:“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學習太極推手有很多技巧,想要快速入門,首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學習太極推手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不可急于求成。
李亦畬:“用意,不是用勁。”
太極推手的核心理論
很多傳統太極拳愛好者,通常將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視為太極拳的母論,也是必須遵守的太極拳“憲法”。
我們聽聽《黃帝內經》對天地大自然本始的論述,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應象大論篇)“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
天地大宇宙,陰陽無處不在,人體內外周身亦然。楊氏老譜中對人體陰陽論:“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一小太極人身為大極之體。”
已故王培生大師說:“大極就是陰陽,沒有陰陽就不是太極。”習練太極拳和太極推手,說很多話,不說陰陽也不是太極拳,也不是太極推手。
太極拳動則陰陽,“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王宗岳)。太極拳理源于老子的道,易經之變化,我們習練具有陰陽變化特性的太極拳,應按拳理行功,陰陽為本始,陰隱陽顯,應以“太極功夫在拳里”的本始為基礎,修太極拳應修陰陽變化。
依“其根在腳”的拳理,立柱式身形,“太極拳術的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后轉動輕靈。毫不費力。
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楊澄甫《太極拳十說》之四“分虛實”)虛實即陰陽,學練太極要學陰陽,否則為盲練。
練拳時,腳為根,陰陽虛實已經很明確,實腿實足虛腿虛靜(楊禹廷語),手、胳臂呢,同樣有虛有實,不能雙重。“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雙重之病未悟耳”(王宗岳語)。
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雙手上的虛實陰陽。手腳習慣虛實以后在推手較技中,對方以右手攻你左手,左手陰解困。拳友們在習練中去體會,如此陰陽變化,這是內功,任何技巧和招術,在強勁的進攻下,是無法化解的。
太極推手的內功實踐
先賢陳長興是太極“楊無敵”的老師。他練拳推手上身不動,素有“牌位先生”之美譽。我提到周身整體三不動,不要有動意,即上身不動,不主動,不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