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練習太極拳能強身健體,堅持練習能祛病延年。太極拳教程對太極拳的運動體系和運動形式作了詳細的講解,下面跟著陳家溝太極拳一起了解一下吧!
太極拳的運動體系和三種運動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太極拳已經成為人們的養生運動,有的人將太極拳當做預防疾病的偏方。
1、太極拳的運動體系
練習太極拳,首先要從它的要點入手。所謂萬法歸一,太極拳千變萬化,只有一個運動規律。這個規律的核心就是丹田。丹田大概的位置在肚臍下平三指的地方。
丹田核心的形成,要靠全身各個部位的協調。我們練習太極拳時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松肩、沉肘、含胸、塌腰、開胯、曲膝、開檔等等,都是為了通過全身各部位的協調來形成丹田的核心地位。
全身各部位都做到了,丹田核心自然而然就會形成,如果有一個部位做的不準確,就會影響丹田形成。
2、太極拳的三種運動形式
丹田核心形成以后,通過三種不同的形式帶動全身運動。
第一種運動形式是丹田的左右旋轉
這種形式明確的運動是纏絲,通過丹田的左右旋轉,帶動軀干的纏絲,肩、肘、手的纏絲,以及髖、膝、踝的纏絲,形成一個一動全動的運動規律。
氣往內收時,通過肩、腰、入丹田;氣向外運時,上身通過背、肩、肘、到手,下身往下通過髖、膝、到踝。
在練習中,主要運用的是氣沉丹田,練丹田有很好的養生功能,丹田能夠恢復器臟功能。
第二種運動形式是丹田前后旋轉
為由前往后或由后往前的胸腰折疊化。比如在起勢中,就沒有丹田左右旋轉的動作,而是前后旋轉,手上也沒有緾絲。再比如踢二起,也是丹田前后旋轉,胸腰折疊運化。
這種形式下的內氣運轉,開則氣往手上走,合則氣運回丹田。例如在小纏絲中,手指尖向后時氣往手上運,手指尖向上時氣運回丹田。
第三種運動形式在第一種和第二種之間
丹田既有前后,又有左右的旋轉。每次換勁,用的都是第三種形式。
以右手單手纏絲為例,一個動作中就有兩個換勁的過程,一個是右手手心向上,由右運動到身體左前時,換勁轉為手心向下,由左前開始向右向外運;另一個是手心向外,運到身體右外側時,換勁轉為手心向上,開始由右側向身體左側運手。
兩次換勁,都是第三種運動形式。以第二個換勁動作為例,右手向外運到頭后,先向右向后運,再向左向前運,一個換勁,既向右又向后,既向左又向前,包括了四個方向的運動。
練拳時,要在有意無意之間,細心體會這三種運動形式內氣的運行,一半思想關注身體及內氣的運行,一半思想注意全身放松,這樣才能得到全身整體的體驗。如果精神過度集中,反而容易顧此失彼,事倍功半。
練太極拳的要領
虛領頂勁
頭頸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轉動,勁正直了,身體的重心就能保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