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存在于自然界中,中國古人以文字將其表述出來,它是一個抽象概念,而非具體事物。武術則不同,武術一詞并非有陰陽就有武術,武術是古人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創造、發展起來的。萬物皆有陰陽,武術則稱剛柔。
八極拳是以剛而著稱,稱為“剛八極”,太極拳則是以柔而聞名,稱為“柔太極”,這只是以兩個拳種的外在特點來區分的,雖然兩個拳種在練法上有明顯的剛柔之別,但并非八極拳無柔,太極拳不剛。
“柔潤而不脆弱,剛強而不折斷”,是對八極拳與太極拳特點好的解讀。
極剛方可極柔,極柔亦可極剛。剛柔在兩端,變化在中間,即是柔變為剛,剛化為柔的過程。
八極拳與太極拳二者,無論是剛化為柔,還是柔轉為剛,都是動的結果,但無論怎樣動,都離不開“兩級”之道,即八極拳的剛和太極拳的柔,即“剛八極”和“柔太極”,也就是“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這也充分體現出了“柔中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的拳理。
我們現在習練八極拳和太極拳的人非常多,但幾乎都是練其一者為多,而能將八極拳與太極拳相融并練者少。這只能說明我們現代習武之人的傳統觀念,隨著武術的發展而沒有改變。
社會在發展,傳統武術也是在發展的。八極拳與太極拳的相融并練,即是以養生為宗旨、以擊技為中心的結合,也是剛與柔的結合,這是傳統武術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將剛柔變化體現得更加完美。
將強身養生之道演練的更加完善,將武術擊技展示的更加巧妙。剛柔相濟,勁在“兩級”,這就是八極拳與太極拳既不同又相同之處。以共性求發展,以個性求互補,相輔相成的“兩級”,相得益彰的互補,才是我們練習八極拳和太極拳所應研究的對象。
三、八極拳與太極拳相融,是武術中的優化組合
曾流傳著關于齊教授的一句經典語言:“齊教授把式高,太極架子八極招”。這說明齊德昭老師已經將八極拳與太極拳巧妙的融為一體,并達到運用自如的境地。
現在長春的八極拳弟子們大都已接受并練習八極拳,這和當年齊德昭老師提倡并教授八極拳與太極拳有著直接的關系。
企業之間為了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可以搞強強聯合。武術之間為了傳承、完善、發展,也可優化組合,八極拳與太極拳則是這一組合的典范。八極拳是以剛著稱,之所以有剛猛的風格,是因八極拳的特點而形成的。
八極拳是一種短拳,因為短才有快、剛、猛的動作,由于八極拳十字勁與沉墜勁的特點,八極拳的動作才體現的棱角分明,剛健有力,才可爆發出無堅不摧的爆發力。
太極拳是以柔而聞名,其動作如同行云流水,圓潤無滯,由于這一特點,太極拳的動作才可球體一般柔化得體,靈活自如,才可產生堅不可摧的圓活力。從運動的軌跡來看,八極拳為方,太極拳為圓,方和園是可以變化的。
從運動的特點來看,八極拳的剛和太極拳的柔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剛柔相濟。從養生的角度來看,剛強體而柔養生是可以互補的。從技擊的角度來看,剛猛則以動制動,剛可制柔。
柔化則以靜制動,柔可克剛,這就是武術中的哲學理念。正如“八極加劈掛,神鬼都害怕”一樣,劈掛的長彌補了八極拳的短。
現在經常有人談論武術的高境界是什么?估計很多人會說是擊技,我認為這種說法僅是武術整體中的一部分??梢哉f, 武術的高境界就是沒有“境界”,只有虛實(剛柔)。從武術技擊的角度來看是為剛柔,從武術養生的角度來看則分虛實。
在武術運動中,無論是擊技還是養生,肢體動作要隨心意而動,要達到“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陰同波”,這就是虛實(陰陽)與剛柔在武術運動中,即奧妙又神奇的地方。
很多人認為,八極拳以剛猛著稱,剛有余而柔不足,適合擊技,不宜健身,這就如同有些人認為,太極拳太柔,只可健身不宜擊技一樣,這些都是對八極拳與太極拳自身特點的片面理解。
“易筋經”,在八極拳中被稱為“軟架子”,也被稱為八極拳中的“太極拳”。
八極拳的特點是剛猛,但八極拳中的易筋經卻以另一種形式,即極柔之式,充分體現了“極剛則極柔,極柔則極剛”的武術理念,體現了八極拳先剛后柔、剛中有柔、極剛則極柔的變化過程及特點。
八極拳與太極拳的純熟技術,不但對健身養生起到一種積極良性互補,對于武術擊技亦起到了一個如虎添翼的效果。